2009年6月30日 星期二

2008-07-11 濕為有形之邪

今 年是天文台有紀錄以來最多雨水的一個6月份,自然也是最潮濕的一個月。大氣中的濕度超過某個限度時,濕便成為水。中醫認為人病時,這水和濕的情形同樣發 生,而「濕」是很多病症中重要的病因和元素。六氣是自然界中六種正常氣候,濕是其一(其他是風、寒、暑、燥和火),是「長夏」的主要氣候,而「長夏」乃是 夏天與秋天之間的日子。

不過,要指出的是,傳統中醫理論形成的地方是中國北方,氣候濕度等變化與中國南方不同。就香港而言,除了秋天日子 較乾爽,春天已是「濕立立」,夏天 當然多雨和濕透,連冬天也寒寒濕濕。所以濕是極普遍現象,而病人也常提到與濕有關的病,例如感冒時感到「濕重」,肚屙時「濕熱」,連平日遇到麻煩事也說成 「濕滯」。但作為西醫,我問他們什麼是濕,濕是何感覺,通常都答「濕就是濕」,似明非明,又不能三言兩語說個明白。

「濕邪」有什麼性質和 致病特點呢?清代名醫葉天士在《外感溫熱篇》指出,「濕勝則陽微」。濕的本質屬水,水與寒邪一樣屬陰,屬陰性的致病因素會損及 身體屬陽性的生理功能。寒邪損害身體的發熱功能(熱屬陽),令病人發冷怕凍。濕邪則影響到身體各系統的正常運作(呼吸運行、腸胃蠕動等一切的動屬陽,靜止 屬陰),例如胸部運作不順便見胸口悶,腸胃蠕動不好見肚腹脹,直腸功能受損則大便不爽,膀胱受阻則有小便短澀等。

在《素問.生氣通天 論》:「因於濕,首如裹。」中醫認為濕的第二特點是「重濁」。重即沉重,重着之解,濕邪侵犯身體表面,病人周身困重,四肢倦怠, 頭重像「有嘢包裹住」,或周身關節「痹痛」。濁即是混濁,穢濁之意,例如大便黏結,小便混濁不清,病人會說是濕熱,皮膚痕癢和滲黃液時稱為濕疹。

第三個特點是濕性黏滯。黏,是黏膩;滯,即停滯,意思是濕邪能引起的病具有黏膩、停滯、反覆發作的特點,例如風濕病,濕疹等都是長期反覆,難「斷尾」的病。

在《素問.太陰陽明論》說:「傷於濕者,下先受之。」濕邪的最後特點是濕性趨下,易襲陰位。水向下流,故濕邪亦多傷及人體下部(陽代表身體上部,陰代表下部),故下肢水腫、潰病、肚瀉、淋病、婦科帶下病等,中醫理解都是濕邪有關。

簡單地說,任何的病狀,只要令病人感到阻滯、不爽、不暢順、倦怠,分泌物有混濁,病情比較纏綿反覆,或腰以下的毛病,中醫考慮病因時也從濕邪的方向,而治療時便用上化濕、燥濕和利尿去濕藥等。

西 醫如何看這「濕」的病況呢?相對於「風」和「寒」,中醫認為「濕」是有形之邪,因為濕是可見到、摸到的東西,而「濕邪」易引起身體的功能障礙。這 與西醫的「發炎」十分接近。不論是受外來微生物引起,或是免疫系統毛病所引起,當身體局部發炎時,便有紅、腫、熱、痛的反應,而當中的腫便是發炎時毛細血 管通透性增加,使細胞間的組織液增多,而出現的局部水腫,便是中醫的濕。發炎、水腫,自然會引致功能障礙,所以中醫說「濕為有形之邪」,是有根據的觀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