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中西醫,藥物是治療的主要方法。 本文希望簡單介紹中醫的用藥法則,並與西醫用藥作個比較。
當你看完中醫後,醫師開方寫下十多二十味藥時,腦中應已對你的病來一個判斷,定為什麼「證」或「病」,這才應對你的病證,寫出藥方。這方劑背後的治療原則,主要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實之,實則虛之」。從現代語言解說,就是被診斷為寒證的病人,用溫熱的藥;屬熱證的病人,則用寒涼的藥;身體虛弱的病人,用藥去補充,使他恢復強壯;被外來或內生的有害物質充塞的,設法使它們離開。至於其四字成語,例如「扶正袪邪」、「補虛瀉實」、「調和陰陽」等等,都是大同小異。有了原則後,任何一條藥方,是根據中醫的診斷,以「君臣佐使」的法則去用藥。
「君藥」是方中最重要的,目的是針對主病因或「主證」,及能發揮最重要治療作用的藥物。「臣藥」是協助君藥,加強治療作用,並針對其他病因或「兼證」。「佐藥」是用來對付其他「兼證」,和減輕君藥、臣藥的毒性。「使藥」是用來引導各藥物,去到身體發病的地方。這些藥物配伍的目的,是希望能產生藥物之間的協同作用,增加治療效果,減輕副作用。舉一個例:補氣方中的基礎方,名叫「四君子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很多補氣方也是從此方演變出來的。
「四君子湯」主治脾胃氣虛症,其徵狀包括面色恍白,說話無氣,手軟腳軟,胃口差,易肚屙,舌色淡白脈搏虛弱無力。脾胃氣虛時,虛則補之。氣虛則補氣,脾胃氣虛則是用健脾(令脾強健)、養胃(培養胃功能)、補氣(補充氣力)的藥為主,故「君藥」是人參,因人參補元氣、補脾、益肺、益氣生血。「臣藥」用白朮,因為脾胃虛弱時,常有肚屙徵狀,中醫認為是「濕」,故白朮的燥濕功用,正好對付這兼症。四君子湯用了茯苓的健脾滲濕作用為「佐藥」,因「君藥」人參,「臣藥」白朮不是烈性毒性的藥,故不需要其他佐藥來減其毒性。「使藥」的調和藥性則用上甘草。因此,「四君子湯」中有四味藥,各師其職。
在悠長的中醫發展史中,方劑和各配伍的知識,數之不盡。一般中醫師常用的不出四、五十款,其他只是記載在醫書中以作參考。其實,中醫的現代化中,其中一樣應是方劑的現代化,與其要中醫學生把百多二百條方劑死記,不如利用電腦把方劑儲存下來,騰出腦汁來訓練思維,提高分析各方劑的異同,和斷證的能力。今時今日,理想的診症模式,是為病人脈斷證後,用電腦來搜索最適合的方劑。例如一個「腎陰虛」的病人,用電腦找出古今常用的補腎陰方(書中約有四、五十條),讓中醫在其中找出最切合個別病人的,豈不更能超越個人有限的記憶?更重要的是,此一模式能使前人的方劑、經驗,更能被廣泛及系統地利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