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

2008-07-18 燥是否真會致病

前文解釋了中醫外在致病原因中「六淫」的風、寒、濕,今天續談的是「燥」。相信大家都曾用「燥熱」一詞來形容自己的感覺,或用來形容身邊的人的身體狀況。中醫的燥,並非燥熱那麼簡單。燥,是秋天的特點。燥即乾燥,空氣中的濕度減低,中國傳統以「收斂、清肅」來形容秋天乾燥季節的特性。在這特定環境下所引起的病,而出現一系列與乾燥有關的病狀,稱為「燥病」。中醫把秋天分成初秋和深秋,各引起不同的病,如清代醫家費伯雄在《醫醇賸義》中說:「初秋尚熱則燥而熱,深秋既涼則燥而涼。」即是說,秋天之初,因有夏天熱氣的影響,加上秋天的乾燥,發病為溫燥。而深秋因接近冬天,有寒風的肅殺,發病多是涼燥。那麼燥邪、溫燥和涼燥有什麼特點呢?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到:「燥勝則乾。」說到若燥邪成功入侵身體而致病,引起乾澀;乾是乾燥,澀是澀滯不利。這很容易明白,若外界的濕度低,便很容易帶走身體的水分,如口唇乾燥破裂、口乾、鼻咽乾燥、較多流鼻血、皮膚乾燥甚至龜裂、小腿有乾燥性痕癢等。
當身體相對缺水時,小便會短少色深黃,大便則乾澀困難,次數減少。除了燥性乾澀,易傷津液,另一個致病特點是燥易傷肺。空氣乾燥,從呼吸道蒸發的水分增加,鼻和氣管的黏膜便乾燥,彈性減低,容易受損,引起敏感性少痰乾咳。若毛細血管破裂,則會咳出血。若在這氣道乾燥和抵抗力下降之時,受到微生物感染,多是病毒和細菌,病人的徵狀便會在乾燥加上發熱、惡寒、頭痛,咳嗽加劇,痰量增多(因為氣管發炎滲液),和痰的顏色變黃變綠,咳血的機會也可能增加。若是惡寒重於發熱,加上適當的舌脈,中醫便診斷為「涼燥」。相反,若發熱重而只是微惡風寒,舌苔較黃而脈搏快,便是「溫燥」。治療乾燥便是理所當然的去「潤番」,若身體缺乏水分嚴重,便應滋補陰液(滋補即補充和滋生,一切的水分津液都屬水,水屬陰),故滋陰、潤燥是治療燥症的大方向。香港人深知「治未病」的重要,即在未發生疾病時採取防治之法,故在秋天時分阿媽煲糖水滋潤一番。
冬天是否多寒邪,或秋天特別多燥邪?作為西醫,我在修讀中醫之後,在日常診症中已多注意這些寒邪、燥邪等西醫科研所沒提到的現象,可惜並沒有觀察到有病人真的由於寒邪、燥邪而生病。可能的解釋是我的樣本不足夠,觀察力不強,香港氣候的變化與北方不同等等。此外,我們夏天有強勁冷氣,冬天有暖風機,亦可能減弱了氣候變化與發病的關係。而最後,也可能是中醫這「六淫致病」的理論只是理論,也止於理論。說句實話,沒有堅實的科研,包括嚴謹的數據和統計,任何理論,不論中西醫或其他領域,也是不會進步的。

1 則留言:

  1. Hello Dr. Chiu
    我成為你的讀者已一段時間,希望調理一下身體,可否電郵你的應診地址,時間到kalun.cheung@hotmail.com,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