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2009-06-26 身體健康繫於正氣

中醫認為人身體裏面有「正氣」,是指身體的生理機能和抵抗病邪的能耐。生理機能的意義很闊,例如脾胃的消化功能、腎藏精的功能等;而抗邪能力,不單止是殺菌抗病毒,還包括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力,例如抗寒耐熱、捱饑抵餓,甚至是面對精神壓力的能力,或復元的能力。
人 為何會生病,尤其是感染性的疾病呢?在《素問.評熱病論篇》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當中「邪」是指外來致病的原因,而「氣」則是「正氣」,即身體正常 機能及抗外邪能力。這是中醫學一個極重要觀念,就是個人身體虛弱在先,才會易於受感染,故在預防發病,或在治病時,都要照顧「正氣」。
扶正驅邪
在 防止外感風邪,有一條很出名的藥方,叫「玉屏風散」,出自《醫方類聚》,顧名思義,這方珍貴得像寶玉造的屏風一樣,可用來抵擋風寒,功效是益氣固表,即補 益身體的正氣,鞏固身體之表層,便不易感受外邪侵犯。治感染熱病時,中醫通常都用一些「清熱解毒」藥,而這些寒涼藥的副作用之一,是傷及脾胃的功能(即 「正氣」),故通常「中病即止」,意思是病好便停服,否則可能損傷脾胃正氣。
傳統上,西醫治療感染病時,若是細菌(bacteria)真菌 (fungus),便是獨孤一味地殺菌,背後的假設是入侵的菌死去,病人自己會復元。頂多是加些「支援治療」(supportive treatment),如補充電解水、退燒藥、物理治療、抽痰等。至於如何提高病人的復元能力,則可謂一籌莫展。若是病毒(virus)感染,就更加是處 於被動,因現今的抗病毒藥相對功能有限,很快亦出現抗藥性。
這裏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契機,中醫有很多經驗,來加強病人的復元能力。中醫的治病 原則是「扶正驅邪」,「扶」是幫助、提高,而「正」便是「正氣」,抗病和復元能力。「驅邪」方面,西醫的抗生素,抗菌藥似乎強過了中藥,但抗病毒則有得改 進,「扶正」從未合格,故中醫能在此有很大的貢獻,其背後的生物化學原理,更是十分值得西醫去探討。顧小培博士的文章有詳細說明,有興趣的讀者不容錯過。
元氣自腎
正氣中的「氣」是指功能、表現,但任何的功能活動都是有背後的物質基礎,這便是身體各類不同的氣(物質)。現代醫學並沒找到單一的物質可擁有「氣」的功能,但不難解釋各式各樣的「氣」。
最 重要的元氣是從腎而來,由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所共同化生而成,功能是推動人體的生長、發育、生殖,並調節五臟六腑、經絡的生理作用,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 力。大約整個內分泌系統,尤其是其中的生長荷爾蒙(growth hormone)、性荷爾蒙(sex hormone),腎上腺(adrenal gland)和自生神經系統(automatic nervous system)可代表了「元氣」。
宗氣是從水谷之氣和肺的清氣轉化而成,積聚於胸中,功能是「助肺可呼吸」和「助心行血」,即協助肺的呼吸功能,和為心推動血液循環。宗氣似與心臟的強弱、肺和氣管、負責胸部、腹部及橫膈膜肌肉的強弱,和這些器官的交感神經有關。
營氣是指有營養的物質,自然來自水谷精氣,它在血脈中流動,負責營養全身,現代化看是血液中各養份、蛋白、脂肪及糖份等。
衞氣是有衞護、保衞作用的物質,同是來自水谷精微,負責保持體溫、排汗和抵抗外邪入侵身體表面,與身體的發熱、排汗功能和免疫系統有關。
http://chi-med.blogspot.com/
【列印文章】

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

2009-06-12 氣的多重意思

中國人對「氣」絕不陌生,例如呼吸的空氣,走路時夠氣力,講話的宗氣,飯後胃氣攻心想瞓覺,發怒的激氣和一肚氣,但這「氣」在不同地方有不同意思。
在 中國古代哲學和醫學中的氣,更加有重要的意思。西漢的淮南王劉安和眾門客編著而成的《淮南子》一書,是一部齊集當時代思想和哲學的巨著,當中《淮南子.天 文訓》中提到,「積陽之熱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積陰之寒氣生水,水氣之精者為月。」可見當時人們相信自然界的水、火,日、月均是從氣的積聚而成。
世 界萬物都是由氣而形成的,當氣處於極細微、分散和流動的形態便是「無形」的氣;若這「無形」的氣凝聚集中,就變成看到摸到的,有形有質的實體,像蒸汽、濕 汽、水,和冰的改變一樣。不單是死物,在天地之間的生物,亦是由氣的變化而來,如《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包括人類的來源,如《管子.內業》說「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精是氣的精華部分,形是氣的凝聚,人亦是從氣而生化成的。
構成生命基礎
很 有趣的是,關於人類起源,在《舊約.創世記》二章七節,有與《管子.內業》極相近的記錄:「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地出其形),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天出其 精),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合此為人)」。現代化的說法,古代哲學中的氣,接近我們所稱的物理學中的粒子(Particle)。
這觀念影響 了古代中醫學的發展,認為「氣」亦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的基礎。人體的「氣」來源自先天的精氣(從父母生殖之精而來),出生後要不斷有水谷精氣(又稱谷 氣,即食物提供的營養、物質和能量),和從自然界的清氣(即空氣中的氧氣)三者所結合,並在五臟六腑各施其職下,才能滋生成和充滿於身體不同部位,發揮 「氣」的功能。
人體內有不同的氣,最基本的為「元氣」(原氣),另有「宗氣」(唱歌講話大聲的喻為宗氣十足),「營氣」(營養滋潤作用)和 「衛氣」(衛有衛護、保衛之意),這「氣」是指物質、元素,不斷在體內流動。一般提及的「氣血」,我認為當中的「氣」是指與血一同流動的營氣和衛氣。各種 不同的「氣」如何構成和推動人體各類生理活動,以後再詳細介紹。
另外有臟腑之氣,和經絡之氣。臟腑之氣,例如肺氣、脾氣、胃氣,這「氣」是指那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狀態。例如肺氣不足夠,便見氣喘說話細聲,而脾胃氣不足便有消化不良肚瀉之症狀。不過胃氣也可指從胃逆流而上的氣,脾氣通俗用法與暴躁、怒氣一樣意思。
正氣與邪氣
經絡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如《靈樞.本藏》「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故經脈之氣是指有用的精微物質。針灸理論中,有「得氣」一名詞,這氣是指當針刺中經絡穴位的麻痹感覺,與精微物質的氣沒有聯繫。
身體中有生理作用,有抗病能力者,都統稱為「正氣」,如「元氣」、「營氣」和「衛氣」。
與「正氣」相反的有「邪氣」,如春天的濕氣,夏天的暑氣,冬季之寒氣等,是春天、夏天或冬天裏有可能引起濕病、暑病和冷到的致病因素,如不同種類型的細菌病毒等。
治病用藥時,每種藥均被分成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物作用,叫作「四氣」,這「氣」可解作藥的功能或性質,又不同於前面之「氣」。
在中醫學裏,「氣」這名詞具多種不同意思,把中醫現代化的一步,可能便是需要把這些不同的意思的氣解釋清楚。
http://chi-med.blogspot.com/
【列印文章】

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2009-06-05 兩精相搏謂之神

「神」一字是「⺬」加上右邊的「申」,「⺬」代表了祭儀、靈界,「⺬」源自「示」,而「示」是象形文字,代表宗教用獻祭的祭壇。另一邊「申」是「曰」字加上打直的一幢指向天,「申」有申報、呈報、請示,故「神」一字代表宗教,靈性上的,比人高級的主宰或一些定律。
在 古代哲學裏,「神」被用作代表自然界萬千變化中的內在規律和法則,或背後的動力,如在《荀子.天論》中所提到,「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 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淮南子.泰訓篇》也說到:「其生物也,莫見其所養而物長,其殺物也,莫見其所喪而物亡,此之謂神明。」古人見世上各生物的生 老病死,既奧妙亦有規律,背後冥冥中有一股超乎人類的力量,便以「神」或「神明」稱之。
生命外在表現
這 觀念自然地也影響了古代醫家對人體的理解,「神」在中醫裏也是極重要,在不同的地方,也提到「神」,不過意義也不盡相同。明顯例子,是「心藏神」中的 「神」。心被視為「君主之官」的其中主因,便是因為心負責收藏神,如《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明代名醫張介賓在《類經.臟象 類》解釋:「心為一身之君主,稟虛靈而含造化,具一理而應萬機,臟腑百骸,唯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意思是心中有神,而這「神」便 是人體的一切心理和生理活動背後的主宰。
神既是人生命內在的主宰,亦必有外在的表現,在很多醫書中,「神」一字亦代表一切生命的外在表現, 是可被觀察到和衡量的。在《景岳全書.傳忠錄.神氣存亡論》說「善乎神之為義,此死生之本,不可不察也。……目光精彩,言語清亮,神思不亂……以其形之神 在也。若目暗睛迷,形贏色敗,……或無邪而言語失倫……以其形之神去也。」
張景岳提出了根據病人面目表情、言語氣息、形態動靜等等,來望 「神」的情況,所謂「色之有神」、「聲之有神」、「脈貴有神」,這些「神」均是可被觀察的表徵。在《素問.移精變氣論》中講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其 中的「神」也是這意思,是生命力盛衰的外在表現,醫者衡量這「神」的情況而去判斷病人病況輕重和預測未來發展。
後天之精滋養
除 了「得神」和「失神」之外,中醫還有一稱「假神」,即垂危重病者,突然表現得精神轉佳、目光明亮、言語不休、食欲突然增強。中醫認為這是一種「迴光反 照」、「殘燈復明」現象,是病人臨死時身體的特別反應。西醫檢查病人時,也十分注意病人的整體狀態 general condition,不過沒有一個特別名稱而已。
神,作為生命內的主宰,從那裏來呢?《靈樞.本神篇》講到「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 神」,神是從父母所授與的「先天之精」而來,更加要「後天之精」來不斷滋養,故《靈樞.平人絕谷篇》又講,「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簡單地說,「神」在 中醫裏代表了內裏生命力,和外在的健康狀態。
不過,日常用語中的「神」,如「神志」、「神態」、「精神」、「精神病」、俗語的「神經病」等,都是比較狹義的指我們腦部的意識思想、思維等。
http://chi-med.blogspot.com/
【列印文章】

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2009-05-29 「精」與「神」

在農曆年,大家見面都互相問好,其中一句「精神爽利」、「龍馬精神」也一定聽過。但什麼是「精神」呢?為何如此重要?
不 論中西醫,看病人時也十分重視病人的「精神」狀態,尤其是小朋友、嬰兒,望一眼,若「精精神神」,通常便是小問題,若病人「無厘精神」的話,行醫的則要 「打醒十二分精神」,因為「精神差」可代表重病。「精神」時常一齊提起,代表大腦的活動水平和思維的活躍程度,但中醫學裏「精」與「神」是有不同意義的。
先天媾合
「精」一字是「米」加上「青」,「米」是中國人的主糧,是必須和至重要的,「青」字為「精」一字幫助發音,而本身有綠色、嫩之意。「青」是「生」字放在井〈月〉之上,如綠色植物生長在井邊之意。而「精」有真髓、精華、要素的意思。
古 時中醫的思想,是與當時代的哲學分不開的,那時的想法是,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氣」所構成的,如春秋戰國時莊周在《莊子.知北游》中提到,「通天下一氣 耳」。而「精」則是「氣」的精粹,亦是生命的來源,如《管子.內業》講到:「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在中醫學的理解中,「精」有不 同解釋,包括是世界上所有氣的精華,也指人體當中的精華,和狹義指腎中所收藏的精和精液。
當「精」被解作人體的精華物質時(廣泛地包括氣、 血、津液),其作用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長、發育、生殖和抵抗外邪。在醫書中,精有「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是從父母而來的生殖之 精,在《靈樞.經脈》指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可見男女兩性之精媾合,便形成這先天之精,化生成胚胎,再長大發育而成有五臟六腑和經脈氣 血的胎兒;而在人出生之後,這「先天之精」仍不斷滋生,轉化成人體的氣,去推動臟腑的活動功能。
後天滋養
從 現代角度解釋,「先天之精」可以是指男女人體內,性系統中的精子(Sperm)和女子卵巢中的卵子(Egg),當精子與卵子成功結合,便有新組成的遺傳訊 息 DNA,當 DNA 的遺傳訊息轉錄成 RNA 分子,再從 RNA 釋譯成各色各樣的蛋白質,從而指揮人類細胞分製、成長、發育和變化,可說是 DNA 才是真真正正的「先天之精」。
不過「先天之精」DNA 的一切功能,也要有「後天之精」來協助,不斷的滋養和補充,而「後天之精」則是從五臟六腑所化生出來的精氣。現代的說法,「後天之精」是人體生命中的重要 生物成分,如核酸、蛋白質、脂類、糖類和各類內分泌荷爾等。那「後天之精」的原料又從何而來呢?當然是從食物中的營養而來,中醫稱為「水谷之精」。
簡單地說,「先天之精」代表精子和卵子(及遺傳信息 DNA),結合後的新生命和其生長變化的生命力,人體從食物所得的營養「水谷之精」,再經五臟六腑而化生的精華物質「後天之精」,不斷與「先天之精」的生命力互相滋生,使個體健康成長。
http://chi-med.blogspot.com/
趙安慈
【列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