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5日 星期一

2008-06-06 寒熱虛實

  母親年過六十,自閉經以來,經常會突然出汗、心口翳悶、渾身不適,這些其實都是更年期前後的常見現象。不要以為有親人當醫生,便「近水樓台」,現實可能是剛剛相反。由於有感情因素,容易當局者迷,醫生往往都避免直接治理自己的家人。除了母親被更年期的徵狀弄得坐立不安,父親更加團團轉,兩老都十分擔心心臟病等嚴重問題。結果,母親最近在私家糖尿醫生轉介下,做了一連串的心臟檢查,報告是一切正常。那又為何常常出汗加心翳?心臟專科醫生的答案是:她體質虛、底子熱,所以容易疲倦出汗。兩老聽後,十分滿意,但我這個既是西醫又是中醫的兒子,不禁感到啼笑皆非。說到「體質」這大家常掛在口邊的字眼,可能是你看中醫(有時甚至西醫)時照單全收的診斷,到底「體質」何解?

  從西醫角度,每一位病人可說有不同體質,例如男與女、老和幼,都有不同的體質,就算是同一個病也有些不同的表現,例如同一個膽固醇度數,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可計算出不同的心血管病風險,治療方案也因而各有不同。中醫的體質比較複雜,同一個病在不同體質的人身上,表現可以有天淵之別。病人最常從中醫處收到的訊息,就是自己乃屬「寒底」,或屬「熱底」。怎樣判斷自己是哪一種「底子」?

  「寒底」是指病人平日或發病時,較易出現一些「寒冷」的表現,例如口淡,怕凍,起「雞皮」,流清鼻涕,小便多而清色,大便易「屙水」等。

  「熱底」則惡熱,喜冷飲,易口渴,口臭唇紅,情緒易煩躁,流黃鼻涕,小便色黃和少,大便硬和乾澀,平日易發燒、喉痛及皮膚生瘡等。其他體質還有「濕底」、「虛弱」等。中醫一般是用病人的徵狀,以及舌體、舌苔、脈象來分辨平日的體質和發病時的「證」,而西醫則用以上的觀察來辨「病」。

  治療方面,中西醫的點也不同。西醫既是辨病,所以治療也是針對病因為主,例如細菌感染的肺炎,用抗生素殺菌便是治療方法;若是乳癌,便用手術切除,加化療電療去殺死「切剩」的癌細胞。哪些方法是最好的呢?現在西方醫學是以實證醫學為基礎,用大型的調查和統計學,能證實可以治好徵狀、延長壽命的,就是好方法。

  西醫治療普遍沒有什麼哲學原則,能把病人治好的方法很快便被接納,治療的方法可說緊貼科技的發展,例如發明光纖後便有內窺鏡,電子科技發達後有心臟起搏機等。

  在此,中醫比較未能善用科技的發展,有許多進步和現代化的空間。而中醫們在「論證」時,應學習同時「辨病」,避免一些危重的病被延誤。然而,西方醫學又有什麼地方可向中醫學習呢?

  我想西方醫學可多探究人的體質,因為除了男女和年紀外,人人體質的確有別,這些寒、熱、虛、實的體質,是否真的存在,以及有什麼生理化學基礎,如何影響人們發病和表現的徵狀,是一個很大的課題。

  參考 王悅勤《中醫診斷學》,科學出版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