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日 星期二

2009-07-31 針灸起源

當 我們跌倒或扭傷時,很自然會去摸摸按按,頭痛頸痛也會「撚撚揑揑」,古時醫療缺乏,人們可能更傾向自我治療,從經驗累積有些位置的治療效果明顯。之後加上 砭石的應用,這便是針灸和穴位的萌芽。另一個出現針刺治病理論的是古時的戰士,多受刀傷箭,但部分傷者發現身體某一處受傷後,另一處的老毛病或疼痛竟然減 輕,因而發現了針刺來治痛。
其他可能的理論包括針灸可能源自放血治病的做法。我國古代以及歐洲,都有在身體不同地方,放血治療不同症狀的經驗,慢慢積累並發展成為有療效針灸。其他學者認為,也許是當時普遍的紋身經驗,讓人們體驗針刺身體可得到的治療效果。
不 單止中國人,在公元前千五年埃及人也有近似十二條經線的描述,南非斑圖族人有抓劃身體來治病的傳統,愛斯基摩人也有類似針刺治病的做法,阿拉伯人用熱金屬 桿來灸耳治病等。隨著古時工藝的發展,針具亦從石針、骨針進化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等,到現時的不鏽鋼針。灸法的發展亦接近,生病時我們用暖水袋來 敷,以取得舒適的感覺,古人掌握了用火後,初以火烘,後發成樹枝施灸再到艾灸。
經絡學說
對於一些感覺特強的人,按中穴位後,有酸痹的感覺會向上和向下擴散到另一穴位,當這些穴位被串連起來,漸漸變成了穴位和經絡,再配合古人的陰陽、五行、內臟等哲學知識,而成了今日的經絡學說。
戰國時代開始逐漸成書的《內經》,包括《靈樞》和《素問》,是當時代的醫學巨著,當中講到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精神、氣血是現在中醫的基本理論的基礎。《靈樞》又稱《針經》,是當時針灸醫學的總結,對經絡腧穴理論、刺灸方法和治療法則有完整的表述。
漢代的《難經》、三國時期曹翕的《曹氏灸經》和《十二經明堂偃人圖》、西晉著明針灸家皇甫謐撰成《針灸甲乙經》一書,全面論述了臟腑經學說,確定了三百四十九個腧穴的位置、主治、操作、針灸方法等,是現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專書。
到 北宋的針灸醫家王惟一還設計了工具銅人模型,外刻經絡腧穴,內置臟腑,作為教學和考試之用。在金元時期,子午流注針法興起,這是一種很特別的時間醫學,理 論是《內經》中天人相應、氣血流注和候氣逢時觀念,根據一日之中十二經氣血盛衰開合的時間,取用相應的值時開穴,加上手法去補或瀉,來調理臟腑氣血,達到 治療效果。
明代楊繼洲是針灸名醫,世代從醫,他蒐集了歷代針灸文獻,結合實踐,以家傳《衛生針灸玄機秘要》為基礎,編成《針灸大成》十卷,主張「治法因乎人,不因乎數」,「變通隨乎症,不隨乎法」,體現了辯證治病思想,而這書被列入《四庫全書》。
傳出西方
到 清時初期,吳謙等撰《醫宗金鑒》,其中《刺灸心法要訣》是清朝太醫院醫學生必修內容。可惜清代後期,以「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為理由,禁止太醫院用 針灸治病,而民國時期政府更下令廢止中醫,但民間仍廣泛流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十分重視中醫學,更成立針灸療法實驗所,即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 的前身。
早在公元六世紀,針灸已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地,在十六世紀則經葡萄牙傳教士而傳到歐洲。最能令西方對針灸生興趣的事,反而是在 1971年7月下旬,一位叫占士羅斯頓(James Reston),屬紐約時報的記者的個人經驗和報道。因要報道中美建交,他跟從基辛格到北京去,但突然患上急性盲腸炎,在局部麻醉下,接受了盲腸切除手 術。手術後第二日晚上,他胃部脹痛,一位叫李春源的針灸醫師在他雙膝部和右肘部用了三針,加上肚上用灸條,結果二十分鐘後症狀全消。
在7月 26日,羅斯頓在紐約時報記載了這事,自此引起美國人對針灸的興趣。美國國立針灸學會開始向美國人介紹針灸,在1972年首間被認可的針灸止痛中心在加利 福尼亞大學成立。自此西方對針灸作了很多的研究,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了報告書,列舉了一些「疾病、症狀或病況」,針灸是被證明有臨床治 療效果的,日後向讀者再談。
http://chi-med.blogspot.com/
【列印文章】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