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4日 星期二

2008-12-05 臟腑

本欄的名稱為「中醫西說」,目的是用現代化的文字介紹中醫,以及從西醫的角度作一些思考。要先明白一個課題,才能作出有意義的思考和判斷對錯,知對錯才會有進步。
以下數周將介紹中醫對臟腑的理論。中醫如何知道人體內臟的功能呢?是靠觀察和推測。當觀察到身體表現於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現象,便推測體內的內臟有何作用,如見到人們呼吸、咳、喘等,便推測肺部與呼吸有關。這種以表象來研究內臟的方法,稱為臟象學說。
臟 腑,是我們對體內器官的總稱,但為什麼叫臟腑呢?臟字是「肉」字邊,「藏」字在右,即藏於體內的器官,而這器官的功能是化生和貯藏精氣。腑又何解?同樣是 「肉」字邊,「府」在右,當中「」解作廣大廣闊,而「付」則是支付、移交、給予、傳遞,表示這器官的功能是接受,傳送我們的食物。
在《素 問.五臟別論》中對臟腑有很生動的描寫,指導中醫對臟腑的理解。「所謂五臟者,藏(收藏)精氣而不瀉(無故外泄)也,故滿(保持充滿)而不能實(壅實,不 流暢)。六腑者,傳化物(傳導和轉化水谷食物)而不藏(貯藏),故實(能充實)而不能滿(持久充滿而沒有虛實)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充實)而 腸虛(空虛);食下,則腸實(充實)而胃虛(空虛)。」五臟負責收藏 「精氣」,「精氣」可以是身體必須的物質,也可代表臟器的生理功能,另外,也收藏人的精神情志,在《素問.宣明五氣篇》中提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 脾藏意,腎藏志。」。《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到「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即古人相信要有正常的五臟運行,人體才有正常的思維活動和 情緒變化。
臟是實心而無空腔的器官,相反腑(包括膽、胃、小腸、大腸、膀胱和三焦)都有空腔,負責「傳化物而不藏」,空腔就像管導,把東西 傳來傳去,中醫生動地用了「胃實腸虛,腸實胃虛」來形容腑的傳導功能,與現代醫學所知腸道的蠕動同一原理。腑不單止是「傳遞食物」,還有轉化的功能,將食 物中有用的營養(中醫稱為精徵)分開和吸收,無用的糟粕以糞便形態排出,這消化吸收的功能,《素問》用「傳化物而不藏」來形容,可見古人對腸道的功能與現 代醫學是相當一致的。臟腑互相配合,腑負責從食物中吸收有用營養,傳送到五臟來負責貯藏,當五臟各有功能,互相配合,人體便健康和有正常的精神情緒。
當 然,五臟六腑也不能包括了身體全部的生理功能。對很多器官,中醫也嘗試去理解其功能,例如腦、骨髓、骨、 脈、 膽囊、子宮(女子胞)等,中醫稱這些為「奇恆之腑」。「奇」代表異常,不同。「恆」代表恆常。「奇恆」即異於平常。 為何叫「奇恆之腑」,因為有些器官形態上為中空器官,與六腑相似,卻不與水谷直接接觸,即「似腑非腑」,但功能上類似五臟有貯藏精氣作用,即「似臟非 臟」,在人體中異於一般臟腑。以後日子和各位再討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