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奶粉有毒的事件公開後,人們聽到很多腎結石的新聞。報紙電台經常訪問專家意見、討論病狀及治療方法等,不過甚少聽到香港中醫界發表對腎石的意見。
中 醫對結石(包括膽石、腎石、胃石等)並不陌生。在《靈樞.脹論》中提到「膽脹者,脅下痛脹」便是膽石的病症。為何有膽石呢?若因情志失調而傷肝,使肝膽疏 泄不利,膽汁壅阻,濕熱內生,日久結聚而成膽石。另因過食肥膩食物,使痰濕困脾,阻於肝膽,濕鬱化熱,薰蒸肝膽,膽汁郁積久而化石。其他因素如外邪、蟲 積、瘀血阻滯也是造成膽石的原因。
在《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中說到:「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腎主水,水結則化為石,故腎客沙石。腎虛為熱所乘,熱則成淋。」而「淋」這字解作滴瀝、滴下。石淋則是小便滴下不順,時而有小砂石排出,是古人對泌尿系統結石的名稱。
在沒有任何科學知識的情況下,古人對結石的形成是這樣理解的:因情志、飲食等原因,使身體的運作減慢,膽汁或腎水流動不暢,加上濕熱內生,日久煎熬而成結石,就如煮食煲湯一般,加火煎熬愈耐,湯便從稀釋變黏稠,再耐一點便成糊膏,冷卻便成石塊一樣。
西 醫又如何看膽石的成因呢?從成分來說,膽石有兩大類:膽固醇石(Cholesterol stones)和色素結石(Pigment stones)。膽固醇石呈黃綠色,可大可小,大部分的膽石都是這類,相信是膽汁形成時太多膽固醇和膽紅素(Bilirubin),而膽鹽( Bile salt)不夠;加上膽囊排空不暢順有關,膽固醇在膽囊沉澱而成。食得太肥膩和高膽固醇,年齡大過四十、女性、糖尿病、肥胖都是高危因素。
色 素結石又可分為黑色素結石(Black stones)及棕色素結石(Brown stones),色素結石則與膽紅素的代謝問題有關,因此在溶血、肝硬化、膽系統感染的病人身上容易發現。從這角度看,中醫對膽石形成的推理也與西醫接 近,中醫形容的「肝膽疏泄不順,膽汁壅阻」即近於西醫膽囊排空受阻,中醫描繪成的「肥膩食物,痰濕阻於肝膽」近似膽固醇和膽紅素過多,「日久煎熬」即膽石 需要時間形成,故成年長者較多。
至於腎石,常見的為含鈣(Calcium)結石、草酸鈣(Calcium oxalate)與磷酸鈣(Calcium phosphate)佔所有結石的75%;其次為尿酸石(Uric acid stones)和感染性結石(Infectious stones)。一些情況如脫水、吸收太多或太少的鈣、食太多含草酸食物(馬齒莧、菠菜、朱古力、果仁、豆類、草莓)、過量維他命 C、太鹹味、太多肉類蛋白、太多嘌呤飲食(Purine),都會增加腎石危險,但再問下去,為何有些人易生賢石,有些人則不會,則醫學上也未有答案。
在結石形成後,所引起的徵狀,中西醫的觀察則很接近。這些病理產物可以無任何症狀,也可以反覆表現成脹痛、痠痛或絞痛,膽石可導致膽發炎、黃疸。腎石則除痛外,可引致血尿、尿道感染、腎積水或腎衰竭。結石治療不好均可致命。
從 預防角度看,膽石高危者要多食高纖維(蔬果和五穀類)及少食高脂、高膽固醇食物,多食含鎂(Magnesium)食物(如堅果仁、穀類、豆類、綠色蔬菜、 魚等未加工食物),多做運動,保持理想體重。腎石高危者則要多飲水,使每日小便量約兩公升以上,多飲含檸檬酸鹽(Citrate)的飲品(如新鮮的檸檬 汁),多食含鎂的食物,少食肉類,飲食宜少鹹,吸收適量的鈣,減少食草酸高的食物,以及避免吸收過量維他命 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