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2日 星期二

2008-10-03 偏食

飲食偏嗜,即偏食,過量的食某些食物,或不食某些食物,都是飲食失衡。 中西醫都說要飲食均衡,但對什麼是均衡就有不同的理解。

中 醫認為食物基本上有「五味」,即酸、苦、甘甜、辛辣和鹹,而各種味道有其相配的內臟。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 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嗜好單一種味道的食物,就導致某一個內臟的機能偏盛,長久會損及其他的內臟,五臟失去平衡協調是造成內傷之原 因。中醫書對五味偏嗜有詳細紀錄,酸味可能出現皮膚肌肉變厚變皺,口唇乾裂;鹹味可出現面色無華,胸悶氣短;甘味會面色黧黑,胸悶氣喘,腰膝痠痛,脫髮; 苦味見皮膚乾燥,令毛髮脫落等;辛味會有爪甲乾枯,筋腱收縮。

現代醫學可印證和解釋部分的觀察,例如食鹽食鹹味過量,長期會引起血壓上升, 繼而心臟肥大和衰竭、身體水腫,則可見到面色無華和胸悶氣短了。食甘味(糖分)過多,長久可導致糖尿病和肥胖,久而久之出腎衰竭,病狀就是面色黧黑、胸悶 氣喘等。過分食酸、食苦和食辛味也可會生病,只不過目前西醫未有發現(或許是我未讀到)。可能以往食物短缺,交通不便,在某一地區的人,長期食單一味道食 物機會更大,因而能看到偏食的後遺症。

除了五味之偏嗜,還有寒熱溫涼之偏嗜。熱是指香港人熟悉的「熱氣嘢」,內容很廣泛,包括一切味道辛辣 食物,和在烹煮過程中用了煎、炸、火烘、燒烤等,而熱氣的表現,如口乾口苦、舌苔黃、唇紅、口腔潰瘍、咽喉腫痛、面出暗瘡、身體感熱、小便短少而黃、大便 乾結困難、心情煩躁、睡眠欠佳等。至於生冷寒涼的食物屬「陰」,中醫相信食過量「陰」會傷害人體的「陽氣」,特別是腸胃,而引起腹痛、肚瀉,其他病狀包括 怕冷、頭暈、經痛等。不過,要指出的是,「生冷」與「寒涼」雖然是互通互用,但其實兩者是不同意思。「生」是指未煮熟的新鮮食物,如生果、蔬菜和肉, 「冷」是指食物的溫度,尤其是入口那溫度,但「寒涼」則是關於食物的屬性,在進入身體後能否改變身體的陰陽平衡,減低熱性食物對身體的影響。「溫與熱」性 的食物對身體有同一傾向的影響,只是熱的程度不同,「寒與涼」也是「凍」程度不同而已。

西醫並沒有「熱氣」的觀念,若要試圖解釋,「熱氣」 是一種不正常的生理狀態,與脫水(口苦、口乾、尿少尿黃、大便乾燥),新陳代謝過盛(熱、多汗)、免疫系統發炎傾向過強(生瘡、咽喉腫痛較多)有關。食冷 凍及未煮熟的食物容易肚痛肚屙則較易解釋,因這些食物受未經加熱殺菌,故引起食物中毒機會多一些。

有些西醫及營養學家將食物分成酸鹼二類, 提倡多食「鹼性」食物來平衡現代人食「酸性」食物太多,並認為這「酸鹼」不協調是不健康的來源。這「酸鹼」二分法可否解釋了中醫的「寒熱」呢?暫時未能, 因為目前沒有可靠的科研去證明這理論,所以正統的西醫並不接受這「酸鹼」理論。另外,只要把寒熱食物的名單與食物的酸鹼值對比,便會發現兩者並沒有關連。

今時今日醫學上提議的飲食均衡,叫做「食物金字塔」(Food Pyramids),只要各位「跟住食」,大致上已會做到飲食均衡和健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