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4日 星期二

2008-08-15 七情

中 醫將發病原因分外因和內因。外因是外界環境的致病因素,導致的是一些感染性疾病。內因則是指過度、不正常的情緒和生活模式(例如飲食、勞動)而直接引致內 臟發病。當我初時修讀到這中醫理論,感到很驚嘆,因為西方醫學近年才比較重視心理學、情緒病和身心症等,才把情緒心理問題看成致病因素,而中醫學數千年前 已有描述到。
百多年來,西方醫學與科技/科學發展同步,例如顯微鏡的發明使微生物學可以進步,抗生素的發現使我們治療感染病容易得多。生化 學的進展增加了對內科病的了解,亦促進了新藥的發明。麻醉藥的使用也改進了外科和骨科手術的安全度。 當我還是西醫學生時,熱門的科目一直是內科外科,唯獨是精神科比較「偏門」,因為作為一個精神心理醫生,既沒有可「抽血」的生化指標,也沒有完成手術的 「英雄感」,而只是與病人「聽聽講講」和用一些使人「迷迷糊糊」的藥(這是我作為醫學生的錯誤觀念)。幸而近年西方醫學已在改變,在科學科技的發展之餘, 也更重視情緒和心理與病的關係,而這關係在中醫學早已提到。
中醫認為人有七種情緒,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而這情志是人們對外界環境的自然反應。但每當外界環境的變化來得太突然、太厲害或持續過久,例如交通意外、失業等,超乎了人體本身的「抵抗力」,這些情緒便成為人發病的原因,稱為「內傷七情」(相對於外感六淫)。
另 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中醫學認為情緒、心境是有其物質基礎,而來源則是身體五臟的精氣血。不同的情志活 動,源自不同內臟,例如心與喜樂有關,肝臟與憤怒有關,脾臟與思慮有關,肺與憂愁有關,腎臟與恐懼有關。因此,五臟的病變,氣血變化也會引起情志的表現, 如《靈樞.本神》說:「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因此,外界引致過激的七情會損傷相對的內臟,內臟本身的病變可有情志的變化,這便 是「內傷七情」的中醫理論基礎。
七情引起的病有什麼特點呢?明代醫家張景岳(又名張介賓)在《類經》中說到:「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魂魄,兼該意志。」「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故第一個特點是七情皆從心而發,即心不單止主宰人的生理活動,也主宰心理情緒。
一切外界刺激,通過人的感官都傳到心,由心作出七情的反映,再影響到與之相應的內臟。若外界刺激過久或過劇,超過了人體的調節範圍,則七情先傷及心神,然後影響其他臟腑,再引致發病,如《靈樞.口問》曰:「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也有中醫相信情志活動既然與五臟六腑有相對應的關係,因此七情太過可直接損傷相應的臟腑。例如心主喜,過喜則傷心;肝生怒,過怒則傷肝;脾主思,過思則傷脾;肺主憂,過憂則傷肺;腎主恐,過恐則傷腎。
至於有何臨床病徵和西方醫學的回應,以後再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