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2008-08-08 縱觀七類外感

本欄連續六篇文,都提到風、寒、暑、濕、燥和火。今天為外感病來個簡單總結。外感病是指源於大自然的致病因素,通常指六種變化過急或不正常的氣候(六 淫),但也包括癘氣。
風邪致病則有怕風、出汗,而病發於身體上部、腰背位置。如風向游走不定,風邪引致的病位也易游移和變化快。任何類似搖動、眩暈和抽搐的病狀都是風的特質。
寒邪則會導致惡寒怕冷、發熱、無汗、頭痛、身痛、骨節疼痛、關節屈伸不利和腰背強直。
濕邪阻礙身體正常的功能,尤其是腸胃(胸悶作惡,腹部脹滿,食欲不振或甚至出現黃疸、腹瀉等),亦使人周身沉重、倦怠、肢體浮腫和關節痹痛。相對於風邪易犯身體上部,濕邪則侵犯身體下部多。病情反覆難癒亦多與濕邪有關。
燥邪使人乾燥,引起肺系(包括鼻、咽喉)的病較多,見咽部乾燥疼痛,咳嗽少痰,且不易咳出,病人口唇乾燥,常要喝水,大便乾結等。
熱邪和暑邪很相近,主要的病狀為高熱、煩躁、無力、脫水、危重病,和一般的瘡、膿瘡和潰瘍等。它亦多侵犯身體上部。
這種從臨床病狀分析,去探求背後病因,再以治療病因為目標的思考方向,是十分合乎邏輯,正如《三因極——病證方論》提出:「凡治病,先須識因;不知其因,病源無目。」
不 過當現代醫學發展一日千里,這外感六淫的理論也有修正的必要。我們知道外界的致病因素是細菌、病毒或有害物質,沒有客觀存在的風寒濕邪等。我們可把病狀分 析成有風、有寒或濕的特質,也用疏風、去濕散寒等藥,但對外感病的病因應從細菌病毒角度去理解,而不是再用一些根本不存在的六淫外邪去解釋。
便 值得西醫去研究的是,用六淫這觀念去分析病情和指導用藥,是否真的令病人得到紓緩和痊癒,例如疏風散寒之中藥能否使有風寒病狀的人復原,或清熱解毒藥對感 染病有無治療效果。若這些中藥的療效能被客觀證實,實在是一個大寶藏,因為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便記載了一千八百多種藥,常用中藥也有數百種,類別和 數目遠多於西醫的藥。
外感病因也包括癘氣。
癘氣,又稱為疫氣、疫毒或瘟疫病。在悠久的中國歷史中,也不知發生了多次瘟疫,故 中醫有很清楚的觀察。明末醫學家吳有性(又名吳又可)在其《瘟疫論》中提到,「夫瘟疫久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清楚指出疫 病與六淫所引起的病不同,例如疫病傳染性特別強烈,「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多病勢急和病情重,「緩者朝發夕死,重者頃刻而亡」。在《素 問遺篇.刺法論》便提到「無問大小,症狀相似」,每種瘟疫有特別病狀,病人無論大小都病狀相同。古時瘟疫病的例子有疫痢、白喉、天花、霍亂、鼠疫或現代西 醫發現的伊波拉病毒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