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1日 星期二

2008-08-22 七情五火與現代醫學

上 周提到中醫學相信人的七種情志,包括喜、怒、憂、思、悲、恐和驚,若過度激烈或為時太久,會直接影響內臟而發病。因病由內而生,故稱為「七情內傷」。 情志背後並非沒有物質基礎,正如體力勞動也要「有飯到肚」,五臟的「精氣血」便是這物質基礎。 因此,內臟的病會表現成情志的變化,而外界環境的刺激,也可以損傷到個別內臟。有中醫認為七情皆以心而發,即外界刺激先傳於心,再影響其他內臟,也有中醫 認為七情可以直接令內臟受損。
「七情內傷」的臨牀病狀可以心、肝、脾、肺、腎來闡釋——驚喜傷心:暴喜過度使人神不守舍,精神不集中,甚至失神狂亂。 受驚過度,則可見心跳亂、失眠、健忘、 精神失常等。
鬱怒傷肝:可使身體兩脇脹痛,經常「嘆氣」,咽喉「頂住」;女性則會有經、遲經、閉經和子宮肌瘤。而突發性的憤怒,「太激氣」,會有頭脹頭痛、紅面目赤、嘔血,甚至突然暈倒昏迷。
悲則氣消:悲傷過度傷及肺氣,出現氣短、精神萎靡不振、全身乏力。
思則傷脾:中醫理解的脾臟包括腸胃的功能,過度的思慮會出現腸胃功能失調,胃納差(「食唔落」),脘腹脹滿,反覆肚屙。
恐則傷腎:過度恐懼,可使腎氣不固(中醫相信腎負責大小二便和性功能),出現二便失禁,遺精或昏厥等。
除了個別情志、內臟相應而發病外,中醫觀察到七情發病的過程中,常出現面紅、口苦、心煩、易怒、失眠甚至出血、流鼻血,而這類病狀通常用「火」來形容,故有「五志化火」之簡稱。五志即是指喜、怒、思、悲和恐,與七情分別不大。
不論是七情或五火,以上所述的臨床表現,可否與西方醫學相提並論嗎?
現 代醫學基本上認同和補充了中醫的看法。中醫提到五臟的「精氣血」,作為七情的物質基礎,西醫則清楚指出這是與腦部的化學傳導物質有關,包括血清素 Serotonin、去甲腎上腺素 Noradrenaline 等。西醫了解的情緒病分二大類:抑鬱(Depression)與焦慮(Anxiety)。抑鬱與焦慮除了心理的病徵,還有一大堆生理病狀,與中醫的觀察很 接近。 例如咽喉「頂住」,有異物感(Globus Hystericus)(梅核氣);反覆肚痛、肚屙、肚腹脹滿,屬西醫的腸易激綜合症 (Irritable Bowel)(思則傷脾);肋痛、口乾、打嗝(肝抑);失眠,煩燥、心跳(心火盛);氣促、精神不振、乏力(悲則氣消)等。內臟病變引致情志病,西醫的熟 悉的例子有糖尿病、心臟病、癌病、甲狀腺過低,柏金遜病、老人癡呆症、產後抑鬱、婦女停經等。 環境刺激令人產生情緒病,也是不言而喻。
以 往中醫因缺乏了對腦部的認識 ,把屬於人腦的功能(心理、情感、思維等)當作心臟功能,故有「七情皆從心而發」的誤解。 同樣,因腦部的自主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負責協調內臟的功能,情緒病便可產生很多五臟六腑的病狀,中醫很「整整齊齊」的把七情與個別內臟配對,其實是理論多於實際。儘管有些誤解, 但中醫視情志問題為發病的源頭,用現代西方醫學的角度看,也是對的。
可惜現在的中醫,為病人診治時,很多時只用一些氣血虛實的標籤,以治病 狀為目標,反而避開求診者背後的心理原因,少有提供心理輔導,這正正與西醫犯下同一的毛病。在這方面大家有不少可進步的空間。對讀者來說,重要的訊息是要 多注意自己的情緒健康,以免「七情內傷」也不自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