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1日 星期二

2008-08-01 中暑與暑邪

自從2003年沙士之後,行山運動在香港普遍起來,不幸的是也多了人因中暑而死。近日從新聞中,每次看到中暑和因暑而死的事件,心中感到可惜,因這是絕對 可以避免的。希望在此講及暑邪的理論時,也提出一些可靠的防治方法。
暑邪是夏至以後、立秋之前才有的火熱之邪,與上周的火邪同類,都是陽邪。其實,溫邪、熱邪和火邪都是很接近的,只有熱的程度上分別。
暑 為陽邪,其性炎熱。火邪有傷津耗氣、炎上、生風等,暑邪則更熱盛,會有高熱、面赤、目紅、心煩、脈洪大等,故暑邪侵犯人體,身體以出汗來降溫,高熱的環境 下,汗也出得多,但到了身體缺水時,反而會不出汗,病情更加危重,病人也會有極口渴、尿赤短、全身乏力,進一步可能神智不清、不省人事、抽筋等。暑邪傷津 耗氣比一般熱邪嚴重和急。
暑季不單止熱,而且比較多雨水和潮濕。中醫觀察到中暑病人除了發熱、煩渴之病狀多,還時不時有四肢沉重、疲倦、「周身唔自在」(濕性沉重)和胸悶嘔吐,大便溏而不爽(濕阻氣機),這特點稱為暑多挾濕,與單純的熱邪不同。
西 醫又如何理解中醫的暑邪和中暑這現象呢?我相信把暑邪看成一種外界致病的東西,如細菌病毒等,是中醫對中暑這現象的錯誤理解。炎熱的暑季是引發中暑的環 境,當身體的散熱機制失效時,中暑便會發生。近日新聞報告中的中暑,多數發生在行山人士,因做運動身體產生體熱,加上天晴酷熱,陽光曝曬,若帶備的水不足 夠,因缺水而出汗散熱減慢,體內溫度急升,便容易中暑。
不過以上只是其中一類中暑,稱為運動型中暑,環境溫度也不需太高,病因是因運動(或 勞動)致身體發熱快過散熱為主,環境高溫只是散熱慢的原因。另一類中暑為典型中暑,通常在發生熱浪的時間才見到,例如氣溫在攝氏三十九點二度(華氏一百零 二點五度)連續三日或以上,以老人家或身弱多病者為主。每年歐美夏天也有熱浪使人中暑及死亡案例,例如美國1992年到2001年便有二千人以上因熱浪中 暑而死,或每年夏天平均有六千人因熱而須住醫院治療。
香港中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分析1998至2006年的氣溫、空氣污染、死亡率資料, 發現當全日平均氣溫高過二十八點三度,死亡率便會隨之上升。每高一度,之後一周內的死亡率會增加1.5%,即本來只有一千人病歿,但因高溫會再多十五人死 亡。當達三十點三度時會多出3%,如此類推。
「熱死」的人多患有心臟病、糖尿病和中風,七十五歲以上長者最高危,未婚和獨居人士風險也較 高。中暑是絕對可預防的,運動前看看天文台的溫度預告,若太熱則減少戶外運動。穿鬆身透汗、白色或淺色的衣服,帶帽或防紫外光傘,有足夠的水和電解水,在 口渴出現前已補充水分,減少在烈日下曝曬時間,運動時必須量力而為,不可逞強,運動中不時要在陰涼地點休息。
若有中暑病狀,須立刻停止運 動,在陰涼處休息,要有流通空氣,有風扇更好,解鬆衣服,脫去鞋襪,病人清醒可飲電解水,用濕毛巾抹身助散熱。找到冰塊的話,可放在病人的頸部、腋窩和鼠 蹊位(即大腿和腹部的接位),因這位置都有近體表的大動脈和靜脈。當然避免一個人去運動,與一群朋友一起,有事也能互相照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