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

2008-05-16 問寒熱

  「問寒熱」,在中醫診證中十分重要,故「十問歌」中一開始便是問病人有關寒和熱的病狀。視乎病人的寒和熱的不同表現,可用來確定疾病的「表裏」,「寒熱」和「虛實」。

  臨床上「寒熱」的病狀有四種情況,代表不同的證,包括「惡寒發熱」,是病人自覺寒冷同時發熱。「但寒不熱」,即只有怕冷而不見發熱,「但熱不寒」即單單發熱而不見怕冷,和「寒熱往來」,是怕凍、發冷與怕熱發燒交替發作。

  「惡寒」是病人感到怕冷,怕凍,而「發熱」則是病人體溫升高(即發燒),或未發燒但感到人「爂爂熱」。中醫相信「惡寒發熱」同時出現,是代表「表證」,是外來的邪(致病物質)侵襲身體表層的證候。輕微的「惡寒發熱」病情較輕,嚴重的「惡寒發熱」則是病情較重的表證。

  再把「惡寒發熱」細分,中醫認為,「惡寒」為主而「發熱」輕是外感「寒」邪,而「寒邪」即是會引起怕冷,惡寒和其他寒的癥狀的外邪。同樣推理,「發熱」為主而「惡寒」輕的表證,自然是受到「熱邪」所侵犯。

  與「惡寒發熱」不同的,是「但寒不熱」和「但熱不寒」,中醫相信這代表了「裏證」,是疾病已進入身體裏面,較為嚴重。「但寒不熱」是「裏寒證」,「但熱不寒」是「裏熱證」。有些病人經常自覺怕冷,但只要穿多些衣服,或用暖爐等加溫,怕冷感覺便可緩解,便屬「但寒不熱」的「裏寒證」。相反,若穿衣、蓋被、用暖爐,也不會減輕那怕凍的感覺,便是表證中的「惡寒發熱」中的「惡寒」。「裏寒證」可細分為因身體虛弱,久病未好的「虛寒證」,和因急病,「寒邪」直接侵入體內的「實寒證」。

  「但熱不寒」的「裏熱證」的特點,是病人只感到先熱而無怕冷的癥狀。中醫對發熱的觀察很詳細,包括「壯熱」、「潮熱」和「微熱」之分。若病人發高燒,持續不退,體溫超過攝氏三十九度以上,便是壯熱,代表「裏熱證」中的「實證」。「潮熱」是病人不定的發熱,有如潮汐一樣的規律,而「微熱」則是輕度而熱勢較低,低於攝氏三十八度之間,多屬於「虛熱證」。

  最後的一類是「寒熱往來」,是「惡寒」和「發熱」交替發作,中醫相信是因病邪從表層入侵,但又未深入到深層,在一個不表不裏,又稱半表半裏的地方,與身體的正氣,或常稱的抵抗力鬥爭中,所以有這「寒熱往來」的情形。

  當然,「問寒熱」只是問診的一部分,要參考其他問診所得的資料,才不會以偏概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