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2日 星期二

2008-05-23 惡寒發熱

中醫在問診中,對寒、熱這病狀很重視,從中亦推斷出不同的「證」,例如「惡寒發熱」同時出現,便代表「表證」,而「但寒不熱」,「但熱不寒」便代表了「裏證」。更有趣的觀察是,中醫學把「惡寒」分成兩類,一是在「惡寒」時若加衣蓋被,或近火取暖(現代社會應是「開暖爐」了),而「惡寒」感不能改善,這「惡寒」便是「表證」的徵狀。相反,若以上取暖行動使「惡寒」的感覺得到改善和減輕,這便是「裏證」的「惡寒」。

  這是很細微的分析觀察,怕凍也有分類,代表不同的情況,以我所知西醫學並沒有提及,但可否用現代科學去解釋呢?

  現代醫學對「發熱」的理解是這樣的:體溫是受人的丘腦下部前端(Anterior Hypothalamus)的「視前區」(Pre-optic region)所控制。若身體受細菌、病毒所感染,細菌的細胞壁上有些物質,是會刺激起身體的發炎反應,因而稱為「外來性致熱源」(Exogenous Pyrogen),身體本身也有些能引起發熱的物質,稱為「內生性致熱源」(Endogenous Pyrogen),例如白芥素1及白芥素6等。

  若因受感染,或其他因素,引致這外來或內生的致熱源(Pyrogen)增加,通過一系列的發炎物質,引起前列腺素丙二(PGE2)增加 ,再去刺激丘腦下部前端的「視前區」,把體溫的恆溫值(Set-point)升高,例如攝氏39度才算是「新的正常體溫」,那麼發病前原本的「正常體溫」,約是攝氏36.8度,便被當成「低溫」了。

  當身體感到「低溫」時,人就感到「惡寒,怕凍」,自然反應便是心跳加速,全身肌肉打顫,直到身體內的溫度到達新的「正常體溫」。因這「惡寒」是從身體內部引起,病人常說「由入面凍出來」,單單加衣,近暖等只能使皮膚體表溫暖一些,若身內的溫度(Core Temperature)仍未達到「新的正常體溫」,這「惡寒」便不會減少,而中醫學便是觀察到這現象,提出「表證」,即感染初期,「惡寒發熱」時的「惡寒」是不能因加衣蓋被近火取暖而減少。

  相對於表證的惡寒,「裏證」的「惡寒」特點,是加衣蓋被近火等取暖行動能使「惡寒」減少和紓緩。西醫又能解釋嗎?「裏寒證」的意思,是疾病發生在身體裏面,而惡寒怕凍是其中一個病狀,我想到的例子是西醫診斷的「甲狀腺分泌過低」。甲狀腺素的一個功用,是調節全身的新陳代謝速度,以及身體發熱的能力。若甲狀腺素太低,病人身體產熱的能力便下降,丘腦下部的體溫中心感到身體熱量不足夠時,病人便感到「惡寒」,經常「怕凍」,大熱天時還穿長袖毛衣,與中醫「裏寒證」的觀察

  那麼「但熱不寒」的「裏熱證」能否有西醫的解釋呢?西醫有個病狀,稱為「高熱病」(Hyperthermia),是指體溫高過了丘腦下部的「恆溫值」,因此病人只感到熱而不會怕凍。

  為何有高熱病呢?

  一個例子便是暑熱天時的中暑,而中醫則認為是暑邪直中的「裏熱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