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診」是問病人的病狀,是辨證的極重要依據。明代醫學家張景岳的《景岳全書》之中,有一章《傳忠錄 :十問篇》,內有《十問歌》,用來提示問診的重點,經清代醫學家陳修園修改補充後,在《醫學實在易:問證詩》便成為現代版的《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 用今日的語言來翻譯,便是(一)問有關病人的寒熱感覺,有否寒、熱,或又寒又熱等。(二)是問有無出汗,如什麼情況、時間出汗、什麼的汗。(三)問頭身即是全個人的頭部、身軀、胸、腹、背、四肢等有否不適,尤其是痛楚的感覺。(四)問有關大小二便的情況。(五)問飲食,是有關胃口如何,病人的飲食習慣,有否偏食,有何口味等。(六)問胸,除了痛楚外,胸部徵狀還有咳、喘等。(七)問耳聾,即聽力是否正常。(八)渴即有否口渴。(九)問病人過往的病歷。(十)問今次病的原因。若病人曾經服藥,則亦要參考這資料。婦女病人則必要問經期的情況,經期的延遲、早到、閉經(即停經)、崩漏(即出血多)皆是常常見到的問題,加上父母對小兒病情的陳述,天花、麻疹等都要問及。 這「十問」可以說大約包括了病人大部分的病狀,問寒熱,即是查看「八綱辨證」中的「寒熱」,是病證屬「熱證」或「寒證」的分類,對指導中醫治療是極重要,不分是「寒」或「熱」根本就不能用藥,因中醫治則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現代語解釋是當診斷為「寒證」時用溫熱的藥,診為「熱證」時用寒涼的藥。不問「寒熱」,不分辨病的本質是「寒證」或「熱證」便用藥治療,輕則無療效,重則加重病況。
汗是反映身體的水分津液情形,有汗無汗、出汗的時間、多少、部位等,中醫都很重,所以十問歌中的第一和第二條便問寒熱和汗。問頭、身和胸,可說是查看全身有無不適,是個開放式的問題(Open question),讓病人提出自己的病狀。問飲食和大小二便,是查問病人的腸胃、腎臟和肝的功能。耳聾反映腦的功能,渴代表身體津液情形。以上詢問已大約包括全身臟腑,再問以往病歷、病因、服藥情形和針對婦兒的特別病狀等,就算不齊全可以說也差不多了。
當然「問診」的內容是基於病人的病情而詢問,但這《十問歌》仍是一個重要的參考。而下次看中醫時,可看看他又問了多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