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2008-04-18 舉、按、尋

上文提到有些中醫單靠「把脈」而不需病人說出病情,有違中醫的「辨證論治」和「四診合參」(即望聞問切)的理論和原則。一般人若能對中醫的診脈方法有多一點認識,便可以在求診時,明白中醫判症的步驟和對病情的解釋,大家可以溝通得更好。
  脈診的「指法」是中醫用左手來為病人右手把脈,用右手為病人左手把脈。首先中醫會用中指,按在病人手掌後高骨「西醫稱為橈骨莖突」內側的脈搏,即「橈骨動脈」(Radial Artery),中醫定為「關脈」的部位,跟用食指按在「關脈」前一些,稱為「寸脈」的部位,而最後用無名指按在「關脈」後一些,稱為「尺脈」部位。三指應呈弓形,指頭平齊。因指腹位置最敏感,故用指腹來把脈。三手指分布的疏密要適中,而什麼是適中,不幸是沒有人能說清楚,大約是若病人手長腳長,則三手指之距離疏一些,手短腳短則三手指擺近一點。
  三指一同用力按脈,稱為「總按」,但有時想探究特別一個內臟的情形,三指中只用一指力,其他二指輕輕提起,這做法稱為「單按」。理論上「總按」和「單按」應配合,因為這兩種按法是提供不同的數據來診病。「總按」是看脈的長短、快慢、有力無力等,而「單按」是診視個別內臟的情況。
  把手指擺放在「寸、關、尺」的位置後,運用指力的輕重手法,來探索脈象,稱為「舉、按、 尋」。「舉」是手指用較輕的指力按在皮膚上來取得脈的情形,又稱為「浮取」或「輕取」,而「按」則是手指用重力按在筋骨之間來探取脈的情形,又稱「沉取」或「重取」。「沉」是比較「浮」而言,醫生的手指用力按至較深沉的部位。「尋」是尋找,即手指用力由輕到重,再重到輕,左右推尋,找尋最明顯的脈動部位,調節指力,來感應脈的跳動。
  筆者作為西醫,對「寸、關、尺」的個別部位能反映個別內臟的病變的說法,感到難以理解,不單現代科研未找到證據,推理上也說不通,而且單從這手指的疏密分布,便可看出中醫脈診的困難和不準確,因不同醫師為病人把脈時,是有可能按在不同的「寸」和「尺」位置(或說根本不可能一定按在同一位置),「關」脈的位置則較客觀和易定。因此,筆者希望再三強調,脈診只是「望、聞、問、切」中的其中一步。整套「辨證論治」的思維,才是中醫的精髓。
  古書提到計算脈的快慢單位為「一息」,即醫師自己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當然醫師把脈時的呼吸要自然均勻,專心安靜,方可用自己的呼吸時間來計算病人脈搏速度。在沒有時鐘秒表的古代,這的確是很科學的方法,不過今時今日,還用醫師的呼吸來做「人肉計時機」就過時了。筆者常見到不少中醫師一面問病況,一手把脈,心想他又不看表,他又如何知道脈搏的快慢呢?更有次在國內曾跟一位中醫實習,見他靜靜地只用單手把脈,而眼看另一手掌心的電子機,心想他真細心,用秒表來測脈速,後來相熟了,才知他的那「掌中寶」,原來竟是部小型股票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