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

2008-04-25 常見的「病脈」

  健康人的脈象稱為「常脈」,應當是節奏平均,不會時太快時太慢,每分鐘六十至八十次,脈力不強不弱,脈位不浮不沉,脈勢和緩,而「寸、關、尺」中的尺脈,用力按也能按到。傳統中醫認為正常的脈是「有胃、有神、有根」,在這不詳述了。

  「病理脈」象是人體在生病時出現的脈象,常見的有二十八脈和十怪脈,筆者希望選幾個常用的向各位介紹。其他的,任何一本中醫診斷學的書皆會提及,不過都是大同小異,搬字過紙的多,分析改進的少。

  「浮脈」是「舉之有餘,按之不足」,用現代語即輕輕力已能感覺到清楚脈象,用力按脈則感覺減弱。「主表證,亦主虛證」。「主」是代表、指向。「表證」即疾病只在身體表面,未深入內臟。從西醫角度,即一般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如傷風感冒,可以是有外來感染,病人發熱,身體需要散熱,體表及四肢血管因而舒張,因此橈骨動脈(即寸關尺位置的脈)容易被觸摸到。「虛證」即身體虛弱。「浮脈」易摸到,但有分「有力」和「無力」。若「浮而有力」,即「表實」證,解釋為疾病只在身體表面,身體仍是強健的,故血壓血量正常而脈搏有力。「浮而無力」即「表虛」,是身體已虛弱,反映成虛弱無力的脈搏。

  「沉脈」剛剛相反,是「舉之不足,按之有餘」,輕力是摸不到,用重按才能摸清脈搏形象。「主裏證」指「沉脈」反映疾病發生在身體裏部,不在身體表面,故身體表層和四肢的血流量減少,內臟的血流增加,來應付內臟的病變。體表和四肢血管收縮,便不能輕易摸到。「沉脈」同樣有「裏實證」和「裏虛證」之分,解釋和上面的「虛實」相同,都是反映身體的強弱。

  「遲脈」是「脈來遲慢,一息不足四至」,「主寒證」,即低於正常脈率,約在每分鐘四十一至五十九次,速度平均。而「數脈」則是「脈來急促,一息五六至」,「主熱證」,每分鐘脈跳約一百次或以上。

  從現代醫學來看,脈的「浮沉遲數」與臨察是的,例如發熱時脈搏快則有「數脈」,散熱時表層血管擴張則有「浮脈」,或內臟有病,例如胃出血,表層血管收縮的「沉脈」等,甲狀腺素低時怕冷「寒證」和脈搏慢「遲脈」等。不過,脈診只是「切診」其中一部分,是一個重要指標,但不是用來否決「望、聞、問」的結論。例如,病情清楚是外感,沒有「浮脈」也仍是表症。診病時要「望聞問切」四診全用,才可以正確為病人診斷,而不可單靠把脈而以偏概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