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3日 星期一

2008-04-11 脈診的現代化

上文提到,脈診是「望、聞、問、切」中最後的一步,可從中搜集病人的身體徵狀來「辨證」。脈搏可以反映出病情,值得更多的研究和現代化。

  有關脈診的現代化,可從幾方面進行,其中之一是從脈象的名稱和量度開始。舉一例:中醫有「遲,緩和數脈之分,一息不足四至是遲脈,主病寒證」,即中醫師正常呼吸一下為「一息」,而病人脈搏不足四次,便可斷證為「寒」。 在現今科技進步下,可否考慮以「每分鐘心跳次數」為單位,作客觀的量度,而放棄這「遲緩數疾」的主觀名稱和描述?除了快慢,強弱、浮沈、長短、浪型等,單靠中醫的把脈,個別的誤差可能很大。

  試想想,「脈來急,狀如草繩轉索的緊脈」,和「端直而長,如按琴脈」有何不同?或「浮而搏指,中空外堅,如按鼓皮的革脈」,與「浮大中空如按管的芤脈」,真的能人人分辨得到嗎?現代人有接觸「草繩轉索」、「琴脈」、「鼓皮」或 「管」嗎?

  可喜的是現今已開始有脈象機,可以把用手摸到有關脈搏的浪型,用一幅幅波浪圖表顯現出來,其客觀和可比較性,比中醫個人手指的感覺準確。

  除了名稱、描述和紀錄的現代化,應把二、三十種脈象的分類簡化和系統化,配合脈象機、血壓計和心電圖等,來下一個客觀、可重複和可比較的定義,而不是抱殘守缺地沿用一些抽象主觀的描述。

   此外,要使脈象能在臨床上發揮功用,最重要的是驗證真偽,例如「寸、關、尺」的三個位置,是否真的能反映內臟個別的情形和病態?各內臟病變能影響心跳及 脈搏情形,但這不代表單單從脈搏的變化,便可知道個別內臟的情況。當筆者修讀中醫診斷學時,試從現代文獻找有關這理論(三個橈骨動脈上的三位置,即寸、 關、尺,能顯示心、肝、脾、肺、腎的病況)的研究時,發現除了「師傅教落」之外,沒有客觀的科學證據。 中醫的脈象是基於經驗和觀察,但個人的經驗和解讀,是有出錯的可能。若要利用這些點滴積聚下來的智慧,便應以現今科學來驗證,把錯誤的排除,正確的留下, 並要達致標準化和客觀化。

   順帶一提,有些中醫以「精通脈理」為賣點,並以單靠「把脈」而不需病人說出病情而出名。筆者有病人說他╱她們求診時,規定只准伸出手而不用說一句話。雖 然病人言之鑿鑿,相信這些「把脈中醫」能單憑脈象而知道他╱她的病況,但事實上,這似是江湖技倆、騙子行為,多於正統的中醫學,因為這「把脈中醫」也用上 了望診、聞診(只是不說出來),再如「睇相佬」般說出一些中醫名稱,試探病人神情反應,說中則跟進,說錯則轉方向。其實,他們可說是溝通高手,能把病人騙 得貼貼服服,自己也名利雙收,但在推動中醫學的發展,以及建立一個正確的醫生病人關係上,則為害不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