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3日 星期三

高血壓:中西看

高血壓中西看

高血壓是現代人最常見的長期病患之一,作為家庭醫生,每日都為病人量血壓和開血壓藥,亦經常有病人問我,可否不食西藥而轉用中藥來醫「斷尾」,即是「徹底」醫好高血壓而不用長期用藥,故在這裏對這課題作出討論。

甚麼是持續性高血壓呢?一個人的血壓是受到很多因素影響,例如做運動後、趕時間、昨夜的失眠、工作壓力等等,都會短暫推高血壓,但因這些因素都是短暫,故並不會引起「持續性高血壓」Persistent Hypertension。一般是三個月或以上,反覆(二次以上)測量時血壓高過標準便是持續性高血壓。

甚麼是標準血壓和背後的理念是怎樣的呢?我讀書時老師教落,上壓(收縮壓,即較大的數字)隨着年齡增加,即六十歲人上壓標準是160,五十歲人則是150,但現在已被推翻。最新的標準是上壓少於120,下壓少於80,即120/80為合格。很多人知道的是140/90又是甚麼呢?血壓低於120/80才合格,在上壓120-139,或下壓80-89之間,稱為「前期高血壓」(Pre Hypertension),而前期高血壓本身也不是好事,若不採取適當行動,是會逐漸變成正式的高血壓(140/90或以上),並且一樣會有高血壓的危險。打個比喻,前期高血壓是駕車衝黃燈,正式高血壓便是衝紅燈。140/90的數字又如何定呢?主要是從血壓度數所引起的後遺症發病機會而定,血壓越高,則心臟病、中風、腎病等發病率越高,統計上140/90以下比較安全,而120/80之下就更好了。用駕車的比喻,一條路的安全車速,例如時速70km,就是認為那條路的環境設計,時速70km以上便有危險,當然越快,如100km、120km時速便越危險了。

高血壓本身只是一個病徵,背後有不同的原因,很可惜西醫對這原因所知甚少,有九成以上的是未知道,故美其名為「原發性高血壓」Primary Hypertension,又誤稱之為「必需性高血壓」Essential Hypertension。這誤會是因為上世紀心臟科醫生認為那提升了的血壓對身體是必需的,用來保持血液流通,並且是個不能降低。當然這誤解已經被推翻,高血壓的害處大家都知道,但對高血壓背後原因「無知」的結果,是西醫對大部份的高血壓只能控制而未能「根治」(因為不知問題的根源),而且只能長期用藥。由其他病而引起的血壓增加稱為「繼發性高血壓」Secondary Hypertension,治療是針對病因為主。

正因為只能長期用藥,很多病人便選擇不食藥,怕一食便要「一世食」,況且絕大部份的高血壓病人根本是沒有病狀,故不食降血壓藥又不見有任何不適。這其實是掩耳盜鈴的做法,因是若被診斷為持續性高血壓,即是已附有高血壓所能引起的後遺症,不治理的後果會隨血壓上升和持久未治而增加。用駕車的比喻,超速駕車便是有危險,雖未知道超速原因,例如司機心急、吸毒、心情差、趕時間或習以為常,但超速本身已有風險。超速駕車時日越耐、速度越快則撞車機會越大。撞車前司機可能自我感覺良好,但一旦發生意外則可大可小。用血降藥有如加上車速限制器,以後不論開快車的原因,車已不能加速到危險水平。這方法雖是治標,亦防止這「標」所引起的危險。

在這情況下,很多人便轉向中醫,希望有更好的方法來對付高血壓。中醫是如何瞭解高血壓呢?高血壓是近一二百年才漸被清楚認識,故傳統中醫書當然沒有提及。打開近代中醫的教科書內科學,亦未有提及高血壓。在一些較西化的中醫書中,在高血壓的一章中,指出中醫學對高血壓的認識,是通過「眩暈」、「頭痛」、「心悸」等病, 因為「眩暈」、「頭痛」是高血壓的病徵。再通過這些病狀的分析(中醫稱為辨證),認為高血壓的「病位」在肝、腎、心,「病本」為陰陽失調,「病標」為風、 火、痰、瘀,屬於虛實相兼的疾病。常見的症型有「肝陽上亢」、「陰虛陽亢」、「肝腎陰虛」、「痰濁中阻」、「血脈瘀阻」和「陰陽兩虛」等等,而個別名醫亦 提出了其他,如「氣虛血瘀」、「陽虛痰阻」、「氣虛痰癒」,都沒有一個較統一分類。

不過我認為只從「眩暈」、「頭痛」、「心悸」等病徵去了解血壓高是以偏概全的,這是由於大多數高血壓患者都沒有症狀。中醫書裏 「肝陽上亢」,有頭暈頭痛、面紅目赤;「陰虛陽亢」是頭暈頭痛,耳鳴眼花;「肝腎陰虛」裏,病狀是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等,而臨牀上我所見的血壓高病人,只是極少數有以上的病狀。一般只有患有「急進型高血壓」Accelerated Hypertension和「惡性高血壓」Malignant Hypertension才會有頭痛、頭暈、氣促、胸痛等,佔全部高血壓患者約1%而已。另外,大部份的「眩暈」、「頭痛」、「心悸」則有其他極多原因,例如血壓低、耳眩暈、緊張、故近代中醫從「眩暈」、「頭痛」等的角度去分析高血壓根本不是對焦。

請讀者不要誤解,我不是指中藥治療高血壓沒有療效,而是中醫學現時對高血壓的認知研究,從起點開始已是不太正確。那甚麼是正確的起點呢?就是收集大量無症狀的高血壓病人,在沒有前設的情形下,用中醫角度去分析和統計他們的體質,例如氣、血的虛實,肝、腎的情況,再根據中醫理論來分析,定下方劑來治理,客觀地看治療的後果,而不是再從「眩暈」、「頭痛」、「心悸」等病徵去了解血壓高。

究竟中醫藥可否治療高血壓呢?單單以降低血壓度數來看,中藥是絕對有效力的。西藥降血壓藥有分類,如利尿作用Diuretics、血管擴張藥Vasodilators、中樞性降壓藥Central Acting agents、鈣離子阻滯藥Calcium Blockers、B受體阻滯藥 Beta- Blockers、血管緊張素轉換腦抑制劑ACEI等,而很多中藥均有以上的作用。例如防己、黃 芩、益母草、赤芍便有血管擴張作用。防己、杜仲、桑寄生、澤瀉、茯苓等便有利尿作用;遠志、酸棗仁具有中樞性降壓;防己、川芎、當歸、赤芍、丹參等具有鈣離子阻滯效力;葛根、佛手、淫羊藿等便有B受體阻滯作用;黃茋、何首烏、白芍、牛膝、山楂便有ACEI作用。以上藥物只是部份例子,其他中藥更可能有西醫未發現的降血壓能力和機制,故用中藥來降血壓,理論上是絕對可行的。

問題是,用中藥能否使高血壓醫「斷尾」?即是經過一個療程後,病人可以不服藥而血壓持久正常呢?在國內中西醫合用已有數十年的歷史,現時情況是,治療高血壓是用西藥為主,中藥為輔。在國內實習期間,問了不少中醫師的意見,他們亦是用西藥治血壓,未見過單純用中藥的。這是很可惜的情況,因為西醫對高血壓的原因認識有限,治療亦只是「控制」而未有良方,中醫學實在有很大的空間來發展。

西方醫學可從高血壓病人裏,根據不同中醫證型的分類,看看是否有不同原因的高血壓成因,再去探究背後的生化機理,或因此可能「根治」更多的高血壓病人。中藥是一個極大的寶藏,可去發掘更多類別和有效的降血壓藥。隨了降血壓,中藥可能減低各類因高血壓而有的後遺症,如心臟衰弱,腎病等。

上文是從較學術角度去看高血壓,對一般讀者而言,又有何生活的提示呢?西醫的提示其實很簡單:保持理想體重、心境開朗、睡眠不少過七小時、大約每日半小時以上運動、不吸煙、少飲酒 (最好不飲)、食得健康(包括低鹽、少醃製食物、高纖維、多生果蔬菜等)。以上提示都是有實證數據去支持的。從中醫保健來看,多食有降血壓的食物,如大蒜、洋葱、芹菜、綠豆、冬瓜、香蕉、蘋果等,藥膳飲料材料有菊花、決明子、葛根、枸杞子、天麻、山楂等,製成白菊花茶、葛根茶、決明子茶、桑葉菊花茶、苦瓜茶等。另外還有藥枕療法,即用野菊花、淡竹葉、冬桑葉、白芍、川芎等藥製成藥枕,替代日常睡枕,讓病人睡時吸入藥氣。有醫者則用鈎藤、冰片加在溫水裏浴腳,亦有以氣功、針炙等方法,都宣稱對血壓高有良好作用。這眾多民間方法,是一個很有趣的研究課題,期望有學者能去探討和量化它們的療效。

以下是一些藥膳和降血壓茶例子:
山楂:每日用鮮山楂10個,搗碎後加冰糖適量,水煎當茶飲。還可以熬些山楂粥來吃,
菊槐綠茶飲:菊花、槐花、綠茶各3克。放入瓷杯中,以沸水沖泡,密蓋浸泡5分鐘即可,每日1劑。
菊花山楂茶:茶葉各10克、山楂30克。用沸水衝沏,代茶,每日1劑。
菊花山楂決明茶:茶葉各10克,山楂30克、草決明15克。用沸水衝沏,代茶,每日1劑。
山楂荷葉茶:山楂、綠茶各15克、荷葉12克。共切細,加水煎或以沸水沖泡,取濃汁即可。每日1劑,不拘時代茶飲。
枸杞和菊花一同泡茶飲用。
玉米須煎水代茶飲:玉米須(18克)、決明子(10克)、白菊花(6克),每日用開水衝泡後代茶飲。
鮮芹菜汁:將芹菜250克洗凈,放入沸水中燙2分鐘,取出後切碎絞汁。每次服1小杯,每日2次。
杜仲茶: 杜仲、綠茶各6克。用開水沖泡,加蓋5分鐘後飲用。每日1次。
三寶茶:普洱茶、菊花、羅漢果各等份(6克),三藥共制成粗末,用紗布袋分裝,每袋20克。1袋以沸水衝泡10分鐘。
天麻茶:天麻6克,綠茶3克,蜂蜜適量。先將天麻煎沸20分鐘,加入綠茶,少沸片刻即可。取汁,調入蜂蜜,每日1劑。

1 則留言:

  1. 香港腎科及綜合醫療中心 - 腎科醫生, 腎小球炎, 糖尿病, 高血壓, 尿道炎, 洗腎, 洗血, 換腎-http://www.hknephrology.com/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