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3日 星期三

濕疹:中西看

濕疹:
濕疹:濕疹這病已有很久的歷史,英文名稱Eczema是從希臘文而來的,原文的意思是指「滾了」,「滾」是水滾,故Eczema是指皮膚好像水滾一般出現了水泡。 因應發病的不同年齡、 位置、誘發因素等,濕疹被分類成不同的病,如常見的異位性濕疹 Atopic Eczema、(即小兒濕疹 Infantile Eczema)、 接觸性濕疹Contact Dermatitis、 裂紋性濕疹(或乏脂性濕疹)Xerotic Eczema、脂溢性濕疹 Seborrhoea Dermatitis、 汗疱疹等等。中醫對濕疹有不同的名稱,如「浸淫瘡」、 「濕瘡」、 「濕毒瘡」、 「四彎風」,嬰兒濕疹稱「奶癬」,慢性濕疹稱為「頑癬」等。 有些濕疹有特定位置,如耳部濕疹(旋耳瘡)、乳房濕疹(乳頭風)、臍窩濕疹(臍瘡)、外陰濕疹(腎囊風)、手部濕疹、小腿濕疹等。

濕疹是一種極常見的病,背後的病理是皮膚發炎。皮膚是身體保護自己的「城牆」,另外界環境的刺激物,致敏原和細菌病毒等,不能進入身體。 若這「城牆」受損,免疫系統便立刻在那地方抗敵,因此出現發炎反應。 問題是若因先天體質、 遺傳因素、 環境改變(溫度、 濕度)、 感染等, 使這屏障容易受損,加上自身免疫系統又過度活躍,那麼皮膚便經常反覆發炎了。

中醫認為,稟賦不耐 (先天因素),加上外邪(邪即致病物質)引發而發濕疹。濕疹多發於兒童,是因幼兒屬陽熱之體,加上未發育良好,往往又飲食不節而傷脾胃,脾弱則易生濕,故小兒濕疹較成人 多。甚麼樣的外邪呢?中醫認為「風勝則癢」,即風邪勝過身體的防衛,會出現痕癢。「風善行數變」,即風邪侵犯的範圍廣闊和變化快。「濕性重濁黏膩」,即濕 邪所引致的病反覆難好。熱邪侵犯會出現紅、 熱之象。 急性濕疹發病時的皮疹,基底潮紅(熱)、 痕癢(風)、 搔抓後常出現糜爛滲水(濕),發病範圍廣闊(風)、反覆難好(濕),故中醫認為是急性濕疹是風濕熱邪侵犯皮膚;若病情拖延,濕熱蘊結而致 瘀血。本病後期,風熱「傷陰化燥」,即是使皮膚缺乏滋潤而乾燥,表現成皮膚增厚,表面粗糙。中醫認為後期病機為血虛風燥,肌膚失養,而脾主運化,為氣血生 化之源,故脾虛被視為一般長期濕疹之內因。

以下的討論是針對異位性濕疹:
異 位性濕疹跟所謂「文明社會」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為發現人們從相對落後社區遷民到「文明社會」如大城市,發病率會增加。全球統計兒童發病率為15-30%, 成人是2-10%,香港約五個兒童便有一個,約九成患者5歲前發病。不幸的是全世界異位性濕疹的發病率仍在升高,而醫學界仍未能清楚知道這病的原因。遺傳 肯定是有的,如父或母有異位性濕疹,子女有一半機會受遺傳,父和母有異位性濕疹疹,下一代七八成有。有異位性濕疹者,有較大機會有哮喘、鼻敏感、風疹和食 物敏感。幸而約七成半的小孩在進人青年期病情會改善。

現時已大約知是那一些基因與異位性濕疹有關。環境因素在發病中亦十分重要,如天氣過冷過熱、過於乾燥都會刺激引發。出汗會使痕癢增加。皮膚感染, 尤其是金黃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常見的誘發因素。近年流行一個新理論,稱衛生理論Hygiene Hypothesis, 意思是因城市的「過度」衛生,使小孩沒有足夠機會接觸細菌,反而使免疫系統失去應有的調節而過度活躍和發病。食物會否誘發或加重異位性濕疹?花生、果 仁、蛋 類、牛奶、海鮮、牛肉、味精等,在中、西醫學及民間智慧裏,食物戒口的清單很多很長,而理由不外乎是用現代醫學的高蛋白質、高組織胺 Histamine 、致敏原,和中醫理論的濕熱、濕 毒、寒涼傷脾而生濕等。可惜這些觀察到今日,仍未有良好的科研去印證或否決,去指定哪一種食物與異位性濕疹有必然的關係。空氣中的致敏原,如塵蹣 、花 粉、寵物等均有人提及。


異 位性濕疹是如此普遍,相信很多人都見過,故在這裏作簡單的病狀介紹。異位性濕疹的病理是皮膚發炎,發炎時皮下血管充血,故皮膚 會出現紅色,水液從血管滲出使皮膚水腫,增加厚度,水腫加重後便見到皮膚出現小水泡。水腫便神經末梢受刺激而出現痕癢,繼而病人不停的去搔去抓,水泡穿破 後皮膚滲出水濕,搔抓後更會皮 膚破損、出血、脫皮。急性濕疹發作後,皮膚復光可能色澤變淺,但皮膚則增加厚度,結痂變得乾燥。一般過程是急性發作,復元,變慢性,在誘因下又急慢發作,令患 者及其家長受困煩。受影響位置如肘部 、膝部 、足踝 、腕關節 、面和頸等。異位性濕疹並沒有特別的化驗測試需要做,一般都是臨牀診斷。若懷疑食物過敏,則可做皮膚斑貼試驗 Patch Test.

從治療角度來看,西醫的方法可分皮膚護理原則和用藥物(搽和口服)。藥 物方面,西醫能做到的是控制病情,減少發作,現時並沒有「根治」異位性濕疹的藥物。局部治療一般都是用類固醇搽上患處。很多人都怕類固醇的副作用,包括皮膚變薄、血 管 增生、易受感染,和吸收太多而影響內分泌系統、糖尿病、骨質疏鬆等後遺証。其實這是不必擔心,因局部搽在皮膚的劑量比口服的少很多,若採取有事早搽,一好 即停,和以不同強度的類固醇膏,用於不同地方的皮膚,基本上是很安全的。現時有另一類非類固醇膏,稱為 磷酸抑制藥 Topical Calcineurin Inhibitors,如膚樂得 Elidel ( Pimecrolimus), 他克莫司 Tacrolimus,可在急性發作時用。這些局部用的藥都是減低皮膚發炎的嚴重性,而止痕則用口服的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若嚴重的異位性濕疹發作,局部治療無效,才考慮用口服的類固醇或抑制免疫系統的藥物,如環玸靈素Cyclosporin A。


當西醫視異位性濕疹為皮膚發炎,治療方法是治標的減低發炎,中醫則視濕疹為內臟病變的外在表現,經辨證後才有治療的原則。中醫對濕疹的辨證,急性發作期,基於 丘疹的紅淡、皮疹的分佈疏密、乾燥蛻皮多少、或水疱滲濕程度、色澤、結合病者的寒熱病狀、臟腑情況、舌、脈等,來分別不同證型,常見的有「風熱蘊膚」、「風濕蘊膚」、 「濕 熱互結」、「肝鬱濕阻」、「脾濕胃熱」等 ,治療方向一般有「辛涼散風」、「清熱解毒」、「袪風利濕燥濕」、「清熱涼血」、「清肝利濕止癢」等。慢性濕疹常見症型有「脾虛濕蘊」、「濕瘀互結」、 「脾虛血燥」、「陰虛夾濕」、「風盛血燥」等,治法有「益氣健脾除濕」、「疏風止癢」、「養血潤燥」、「養陰除濕止癢」、「清熱利濕」等。除了用藥,其他 治法還有針灸、中藥水煎外洗和外敷用的中藥藥膏。

這其實有很值討論,西醫針對皮膚發炎的治療,效果良好但療效短暫,中醫對內臟體質的治療可能減低覆發的傾向。若把濕疹視為一個病狀,西醫則只是治 標,中醫各不同辨證便是不同的病因,而治療便是治本。可否如此看,便要視乎中醫學者能否證實各臟腑的病變能引發異位性濕疹,治療後異位性濕疹又能減少,和有可靠的數據去印證和量化療效了。

除用藥物外,皮膚護理也很重要。目的是保持皮膚濕潤,例如洗澡的水不要過熱,時間越快更好,避免用肥皂和泡泡浴,因它們會帶走身體自然的油份。可考慮使用俗稱「豬油膏」的清潔 用品,洗澡後立刻(三分鐘)內搽上「保濕劑」,另外日間也多用軟膏去保護皮膚。平日不要用香水或化妝品,穿衣則用棉質較佳。不要去過熱或過冷地方。剪短手指 甲,盡量不要用力去抓痕癢的皮膚(因為越抓便越痕癢)。保持心情開朗十分重要。

戒 口有用嗎?從以上有可能過敏的食物名單來看,全部戒清不食,實在是有違均衡飲食的原則。更實際的做法,是若日常飲食裏懷疑到某一種食物可能引發異位性濕疹,可在沒 發作時作個食物測驗。若食後(例如牛肉),二至三日明顯的發作,每次如是,便單戒這食物,否則不斷的戒這些戒那些,對病人和家人也不會有益。

以下介紹一些可作為食療藥膳藥材與食物:綠豆、海帶、冬瓜、薏苡仁、紅小豆、魚腥草、黃連、車前草等 ,和烹調方法:

風盛型: 皮膚泛發潮紅,遇風癢甚且腫脹,舌質紅,脈浮弦。
芹菜湯:芹菜250克,煎湯,吃菜飲湯,連續服用。
蒼耳子防風紅糖煎:蒼耳子60克,防風60克,紅糖25克。將蒼耳子、防風加水濃煎熬膏,加紅糖,每次二湯匙,開水沖服。

熱盛型 :皮損紅腫流水,瘙癢劇烈,尿黃、便秘,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綠豆海帶粥:綠豆30克,水發海帶50克,紅糖適量,糯米適量。水煮綠豆、糯米成粥, 調入切碎的海帶末,再煮3分鐘加入紅糖即可。
綠豆苡米海帶湯:綠豆30克,苡米30克,海帶20克,水煎,加紅糖適量服。每日1-2次。
綠豆海帶湯:綠豆30克,海帶20克,魚腥草15克,白糖適量,放鍋內加水煎湯,飲湯吃海帶、綠豆。
白菜根湯:白菜根200克,銀花20克,紫背浮萍20克,土茯 20克,水煎,加適量紅糖調服,每日1-2次。
白菜蘿蔔湯:新鮮白菜100克,胡蘿蔔100克,蜂蜜20毫升。將白菜、胡蘿蔔洗淨切碎,按2碗菜1碗水的比例,先煮開水後加菜,煮5分鐘即可食用,飲湯時加入蜂蜜,每日2次。
薏米紅豆煎:薏米30克,紅小豆15克,加水同煮至豆爛,酌加白糖,早晚分服。
意 米 3 0 克 , 赤 小 豆 3 0 克 , 玉 米 鬚 2 0 克 合 煲 壹 個 半 小 時 左 右 , 飲 湯 食 意 米 赤 小 豆 , 每 日 一 劑 , 連 食 8 劑 , 適 用 於 急 性 濕 疹。
馬齒莧煎:鮮馬齒莧30~60克,水煎,每日分數次服用,並可配合外洗。
冬瓜湯:帶皮冬瓜250克,切塊,煮湯食用。
冬瓜米粥:冬瓜皮30克、薏苡仁50克,二者煮為粥,每日一劑,早晚服食。
茅根薏仁粥:生薏苡仁300克,鮮白茅根30克。先煮白茅根,約20分鐘後,去渣留汁,再放入已洗凈的生薏苡仁煮成粥。
茅根綠豆飲:鮮茅根30克,澤瀉15克,綠豆50克,冰糖20克。先煮白茅根、澤瀉,20分鐘後,去渣取汁。再加入綠豆,煮至綠豆開花蛻皮後,加入冰糖略煮即可食用。


陰傷濕戀型:病程日久,轉為慢性,皮損滲水不多,基底暗紅,皮損肥厚,乾燥韌實,皸裂粗糙,有鱗屑,瘙癢時作,舌紅少苔,脈細滑。
山藥茯苓糕:生山藥200克,茯苓100克,大棗100克,蜂蜜30克。先將山藥蒸熟搗爛,大棗煮熟去皮核,茯苓研細粉,與棗肉、山藥拌勻,上鍋同蒸成糕,熟後淋上蜂蜜即可。 
三仁餅 :小麥(仁)粉200克,核桃仁15克(研細),花生仁20克(研細),茯苓粉100克,發酵粉適量。先將小麥粉、茯苓粉和勻,加水調成糊狀,再加入發酵粉拌勻後,將核桃仁、花生仁摻入麵糰內,製成餅,入烤箱烤熟即成。
    

嚴浩先生的介紹:
濕疹的食療
有一條食療方味道很好,療效也大,我自己也試 過,連吃兩個星期後,手指上及腳上的黃水泡消失,連帶厚皮也消失。食療方如下:
花生連衣、紅棗、核桃仁、生薏米、赤小豆各四十克,大蒜三十克,放 適量水當湯煮,每天喝兩、三次,連湯渣吃掉。用高壓鍋煮大概二十至三十分鐘,把花生與豆煮軟為重要。冬天了,薑要少吃.
治療濕疹「紫雲膏」
做法:當歸、紫草、金銀花、青黛各三錢,黑 胡麻油一百一十克,蜂蠟(蜜蠟)七克。將當歸、紫草、金銀花、青黛剪成細絲,用胡麻油冷浸一星期,放人不銹鋼 鍋,大火煮滾,即轉小火熬油五分鐘,要不停攪拌。熄火,讓油自然冷卻後,把藥渣隔掉,再小火將油加熱,加入蜂蠟攪拌至溶解,熄火,冷卻後便成紫雲膏。在冷 卻的過程中把成品裝在小盒或小罐裏,過了十分鐘至一小時,成品便化成膏狀,紫紅色很漂亮,很有滿足感。這個藥膏有一個缺點,就是中藥味道很重,如果對薄荷 不過敏,可以試試把薄荷膏混在紫雲膏裏一起用,薄荷的清香可以沖淡一點中藥味,涼涼的對皮膚也舒服。在外洗方面,我推薦金銀花加白菊花,李時珍在本草綱目 中說:「金銀花能治一切風濕氣及清腫毒、疥癬、楊梅諸惡瘡。」把一撮金銀花和白菊花放在水裏,水滾便可。
紫雲膏中最重要的兩味藥是當歸與紫草,黑胡麻油不是黑芝麻油,胡麻油是 flaxseed oil,一般香港超級市場不易買到,可以試試 city'super。網上大部份都誤會是芝麻油,錯了。紫草和蜂蠟在賣做肥皂原料的店裏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