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2009-06-26 身體健康繫於正氣

中醫認為人身體裏面有「正氣」,是指身體的生理機能和抵抗病邪的能耐。生理機能的意義很闊,例如脾胃的消化功能、腎藏精的功能等;而抗邪能力,不單止是殺菌抗病毒,還包括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力,例如抗寒耐熱、捱饑抵餓,甚至是面對精神壓力的能力,或復元的能力。
人 為何會生病,尤其是感染性的疾病呢?在《素問.評熱病論篇》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當中「邪」是指外來致病的原因,而「氣」則是「正氣」,即身體正常 機能及抗外邪能力。這是中醫學一個極重要觀念,就是個人身體虛弱在先,才會易於受感染,故在預防發病,或在治病時,都要照顧「正氣」。
扶正驅邪
在 防止外感風邪,有一條很出名的藥方,叫「玉屏風散」,出自《醫方類聚》,顧名思義,這方珍貴得像寶玉造的屏風一樣,可用來抵擋風寒,功效是益氣固表,即補 益身體的正氣,鞏固身體之表層,便不易感受外邪侵犯。治感染熱病時,中醫通常都用一些「清熱解毒」藥,而這些寒涼藥的副作用之一,是傷及脾胃的功能(即 「正氣」),故通常「中病即止」,意思是病好便停服,否則可能損傷脾胃正氣。
傳統上,西醫治療感染病時,若是細菌(bacteria)真菌 (fungus),便是獨孤一味地殺菌,背後的假設是入侵的菌死去,病人自己會復元。頂多是加些「支援治療」(supportive treatment),如補充電解水、退燒藥、物理治療、抽痰等。至於如何提高病人的復元能力,則可謂一籌莫展。若是病毒(virus)感染,就更加是處 於被動,因現今的抗病毒藥相對功能有限,很快亦出現抗藥性。
這裏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契機,中醫有很多經驗,來加強病人的復元能力。中醫的治病 原則是「扶正驅邪」,「扶」是幫助、提高,而「正」便是「正氣」,抗病和復元能力。「驅邪」方面,西醫的抗生素,抗菌藥似乎強過了中藥,但抗病毒則有得改 進,「扶正」從未合格,故中醫能在此有很大的貢獻,其背後的生物化學原理,更是十分值得西醫去探討。顧小培博士的文章有詳細說明,有興趣的讀者不容錯過。
元氣自腎
正氣中的「氣」是指功能、表現,但任何的功能活動都是有背後的物質基礎,這便是身體各類不同的氣(物質)。現代醫學並沒找到單一的物質可擁有「氣」的功能,但不難解釋各式各樣的「氣」。
最 重要的元氣是從腎而來,由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所共同化生而成,功能是推動人體的生長、發育、生殖,並調節五臟六腑、經絡的生理作用,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 力。大約整個內分泌系統,尤其是其中的生長荷爾蒙(growth hormone)、性荷爾蒙(sex hormone),腎上腺(adrenal gland)和自生神經系統(automatic nervous system)可代表了「元氣」。
宗氣是從水谷之氣和肺的清氣轉化而成,積聚於胸中,功能是「助肺可呼吸」和「助心行血」,即協助肺的呼吸功能,和為心推動血液循環。宗氣似與心臟的強弱、肺和氣管、負責胸部、腹部及橫膈膜肌肉的強弱,和這些器官的交感神經有關。
營氣是指有營養的物質,自然來自水谷精氣,它在血脈中流動,負責營養全身,現代化看是血液中各養份、蛋白、脂肪及糖份等。
衞氣是有衞護、保衞作用的物質,同是來自水谷精微,負責保持體溫、排汗和抵抗外邪入侵身體表面,與身體的發熱、排汗功能和免疫系統有關。
http://chi-med.blogspot.com/
【列印文章】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