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2009-06-05 兩精相搏謂之神

「神」一字是「⺬」加上右邊的「申」,「⺬」代表了祭儀、靈界,「⺬」源自「示」,而「示」是象形文字,代表宗教用獻祭的祭壇。另一邊「申」是「曰」字加上打直的一幢指向天,「申」有申報、呈報、請示,故「神」一字代表宗教,靈性上的,比人高級的主宰或一些定律。
在 古代哲學裏,「神」被用作代表自然界萬千變化中的內在規律和法則,或背後的動力,如在《荀子.天論》中所提到,「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 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淮南子.泰訓篇》也說到:「其生物也,莫見其所養而物長,其殺物也,莫見其所喪而物亡,此之謂神明。」古人見世上各生物的生 老病死,既奧妙亦有規律,背後冥冥中有一股超乎人類的力量,便以「神」或「神明」稱之。
生命外在表現
這 觀念自然地也影響了古代醫家對人體的理解,「神」在中醫裏也是極重要,在不同的地方,也提到「神」,不過意義也不盡相同。明顯例子,是「心藏神」中的 「神」。心被視為「君主之官」的其中主因,便是因為心負責收藏神,如《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明代名醫張介賓在《類經.臟象 類》解釋:「心為一身之君主,稟虛靈而含造化,具一理而應萬機,臟腑百骸,唯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意思是心中有神,而這「神」便 是人體的一切心理和生理活動背後的主宰。
神既是人生命內在的主宰,亦必有外在的表現,在很多醫書中,「神」一字亦代表一切生命的外在表現, 是可被觀察到和衡量的。在《景岳全書.傳忠錄.神氣存亡論》說「善乎神之為義,此死生之本,不可不察也。……目光精彩,言語清亮,神思不亂……以其形之神 在也。若目暗睛迷,形贏色敗,……或無邪而言語失倫……以其形之神去也。」
張景岳提出了根據病人面目表情、言語氣息、形態動靜等等,來望 「神」的情況,所謂「色之有神」、「聲之有神」、「脈貴有神」,這些「神」均是可被觀察的表徵。在《素問.移精變氣論》中講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其 中的「神」也是這意思,是生命力盛衰的外在表現,醫者衡量這「神」的情況而去判斷病人病況輕重和預測未來發展。
後天之精滋養
除 了「得神」和「失神」之外,中醫還有一稱「假神」,即垂危重病者,突然表現得精神轉佳、目光明亮、言語不休、食欲突然增強。中醫認為這是一種「迴光反 照」、「殘燈復明」現象,是病人臨死時身體的特別反應。西醫檢查病人時,也十分注意病人的整體狀態 general condition,不過沒有一個特別名稱而已。
神,作為生命內的主宰,從那裏來呢?《靈樞.本神篇》講到「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 神」,神是從父母所授與的「先天之精」而來,更加要「後天之精」來不斷滋養,故《靈樞.平人絕谷篇》又講,「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簡單地說,「神」在 中醫裏代表了內裏生命力,和外在的健康狀態。
不過,日常用語中的「神」,如「神志」、「神態」、「精神」、「精神病」、俗語的「神經病」等,都是比較狹義的指我們腦部的意識思想、思維等。
http://chi-med.blogspot.com/
【列印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