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問.靈蘭秘典》中提到「大腸者,傳道之管,變化出焉」,當中「變化出」的是什麼?是人類的固體排泄物,人類的糞便。液體排泄物是汗和小便,氣體排泄物是呼出二氧化碳和放屁。
記 得看過一部電影,叫「末代皇帝.溥儀」,其中一幕是一個宮女拿着小溥儀的便便給大醫看,大醫望了一回,便說溥儀的情形和治療方法。詳情不記得了。看的時候 我覺得很好笑,但讀醫後才知從大便情況真的是可反映出身體體的病情,不可不注意。現代版的《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當中的第四 問便是問有關大小二便的情況。
糞便是什麼?大便的結構中,大約六、七成是水份,其他是細菌、消化不到的纖維、少量的油分和腸道脫落的細胞。 為了能客觀和方便比較,西方醫學在1997年發表「布里斯托糞便圖表(Bristol Stool Chart)【圖】,把糞便的型態分成七大類。第一類是分開的、硬、粒狀(如果仁),並且排出時很困難;第二類屬條狀,但凹凹凸凸,像很多粒狀黏在一起; 第三類是條狀,表面或有小裂紋;第四類是條狀,像蛇一般,表面平滑柔軟;第五類是軟綿綿而一堆堆,仍清楚分開的,容易排出;第六類是蓬鬆分散,邊界不清、 糊狀的;第七形是水狀的。首兩類是屬乾結便秘,第三、四類是正常大便,五到七則是不同程度的肚瀉。
便秘與泄瀉
健 康正常的排便,包括時間和糞便的情況。能每日排便,當然是最好,若要經常三、五日或更疏才去清理腸道大便,中醫已定為便秘。因為要用作科研比較,西醫的診 斷標準比較清晰,便秘是(一)每周少過三次排便,或(二)排便困難,例如四分之一時間以上是需用力「谷」,或(三)感到未能全部排出糞便。
便 秘的原因很多,便秘時的大便通常比較乾燥、硬、短身條狀,或乾結如羊糞(本人未見過,羊糞被形容為草莓樣),造成第一和第二型的大便,都是經過同一個過程 來,那便是因為食物在腸道,尤其是大腸,移動太慢,停留的時間太久,糟粕中的水分被大腸過量吸收,而造成乾和硬化了的大便。愈乾和硬則易從條狀分裂成塊 狀,塊狀增加了的表面面積,就更易被大腸再吸乾水分而裂開成粒狀,如第一和第二型的大便。
便秘的相反是泄瀉,即肛屙,指大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如水一般瀉出。泄和瀉有程度上的分別,古人說「泄者如水之泄也,勢猶舒緩;瀉者,勢似直下,瀉下較猛」,不過現代用語已沒有這古典含意了。
西醫肚瀉的定義是大便比較稀疏和流質,甚至水樣,每日大便重於200克,或大便次數每日三次或以上。中醫對泄瀉時糞便的形容,包括瀉下如水,如白色稀水、如漿汁、稀便,和夾雜不消化食物等。
宜標本共治
肚 瀉的原因很多,造成稀稠或水樣的糞便,有幾個機制,例如分泌性泄瀉,是腸道被霍亂毒素干擾,因而不能吸水或主動滲出電解質;滲透性泄瀉是因食了太過多高濃 度食物引起,食物從腸道中滲透性吸水;移動性泄瀉是腸道運作速度太快,未有足夠的時間來吸水;發炎性泄瀉是腸道因發炎而不能吸水。
記住,便秘或泄瀉都是一個徵狀,背後有其原因,治療時要考慮標本共治方可。
大便的顏色是深啡色,是因膽汁所造成。大便變黃或淺黃色可能是與肝膽問題,因而減少膽汁排泄。變黑色最要小心,可以因糞便中有血,或食物中鐵質太高引起。醫生大夫常叫人注意飲食,但我們的排出物更能反映我們的健康狀態,下次去時可多多留意。
http://chi-med.blogspot.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