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

2009-04-17 上接闌門 下接廣腸

大 腸是六臟之一,位於腹中,因其直徑比小腸大,故稱為大腸,是一個管道器官。結構上包括回腸和廣腸(即今日稱之為結腸〔Colon〕和直腸 〔Rectum〕)。Colon 原意解作大腸,但中文譯作「結腸」,不知是否因為 Colon 一字在標點符號上代表了句子的「結束」,故稱為結腸。回腸則上連接闌門,接受小腸傳下來的糟粕;下接廣腸,廣腸下端為肛門。
對大腸的形態:在《靈樞.腸胃》的描述是:「回腸當臍,在環回周葉積當下,回運環反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廣腸傅脊,以受回腸,左環葉脊,上下辟,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能在數千年前有如此詳細的大腸記錄,可見中醫當時的水準。
大 腸的生理功能:傳導糟粕和燥化。在《素問.靈蘭秘典論》稱「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傳導,是承接於上和傳送到下的意思。「變化出焉」即將糟粕化為 糞便,全句即是大腸接受經過小腸泌別清濁後剩下的食物殘渣與水液,再吸收其中殘餘的水液,形成較乾燥的糞便,傳送到大腸末端,經肛門而排出體外。
胃的降濁延伸
中 醫認為大腸的功能,是與胃、肺和腎有關。胃主通降,以降為和,故大腸的向下傳送是胃的降濁功能的延伸。肺主宣發和肅降,而肅降作用亦主導了大腸功能,如唐 宗海在《醫經精義.臟腑之官》中說:「大腸之所以能傳導者,以其為肺之腑。肺氣下達,故能傳導。」另外,腎的功能亦能影響到大腸,如腎陰不足則使腸液枯涸 而便秘,腎陽虛或封藏失可時而見泄瀉,故有「腎主二便」之說法。
西醫對大腸結構的描述比較詳細,結腸分為四節,首先是 Ascending colon 升結腸,接着是 Transverse colon 橫結腸,再落是 Descending colon 降結腸,和 Sigmoid colon 乙狀結腸(Sigmoid解作S形,譯作乙狀可謂神來之筆)。升結腸和橫結腸又稱為右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又稱為左結腸。中醫的回腸現今稱為結腸 Colon,而回腸之下是廣腸(因為其直徑較廣闊),現今稱為直腸 Rectum(解作筆直),長約12公分,功能是用作暫時存儲糞便的地方,本身並沒有任何吸收(養份或水份)的作用。
大腸長約1.5米,當食糜從胃入小腸後,來到大腸時絕大部分的養料和九成的水已被吸收,這糟粕是以食物中較難消化的纖維為主,在大腸中水液繼續被吸收,而大腸則分泌黏液,加上大腸中布滿了有益的良性細菌,糟粕便變成了正常的大便。
直腸入面布滿很多張力感應器官,當直腸入壁感受到被糞便充足的壓力,人便有排便的衝動,這時若因緊張或其他因素而不去排便,直腸所發出的排便感就被適應下來,慢慢地形成便秘,結腸內的糞便因停留過久,水液過度被吸收而變硬。
便秘診斷謬誤
很 多人對便秘的診斷有誤解,通常每周少過三次大便,排便時困難或排便後仍感到不完全的排清已是便秘。便秘時排出的糞便是一粒粒狀分開的,或條狀但表面凹凸不 平。若想清楚什麼是正常(和不正常)大便,可上網看一看 Bristol stool chart 布里斯托大便圖表,對比自己的大便,便知道自己的身體情形。
http://chi-med.blogspot.com/
【列印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