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 然經絡學說對中醫是如此重要,而且經絡中經氣的循行路線、穴位的不同功用,都有清楚的記載;但經絡的本質是什麼,現今仍未有定論。有關經絡的現代研究,不 少學者做了很多探討,去嘗試證明經絡是存在的。結果是,暫時有些研究結果是「間接」指向經絡的存在,例如循經感傳現象、電阻測試等。
循經感 傳現象是對一些反應特別敏感的人,在他們的穴位落針、或按壓、或用上脈衝電,他們會感到一種如酸、麻、脹、蟻走等感受,並且這感覺會沿着固定的線路擴散。 把這線路描繪下來,據說與古書中的經絡圖的線路是一致的,這現象就是經絡感傳現象,可惜外國沒有相同的實驗來印證,而這感覺只是主觀感受,難被客觀證明。
一 個證明經絡方法,是以皮膚的電阻測定法,首先用直流電阻測定儀,能發現手腳的不同位置,有一系列的點,其電阻是低於其他位置,這些點的連線亦與古代經絡圈 路線接近。另外,有些研究用了放射性同位素來證明經絡,方法是在健康人的穴位注入放射性同位素,再用特別的相機去記錄這同位素的流動路徑,結果發現放射性 同位素所顯示的軌迹,與古代的經脈大致吻合。
經緯線
很可惜,這些研究都是指向有經絡穴位的「現象」,而不等於有經絡穴位的客觀存在。打個比喻,你看電視、聽收音機,你明明是看到和聽到人的影像和聲音,但這並不等於有人坐在電視機裏面,你見的只是一個「現象」而不是實體。
同樣,在身體某處按按擦擦,有些感覺傳來傳去,有些治療效果,並不一定等於有穴位和經絡的結構或實體存在。
近數十年來,人體的解剖學大有進展,微細解剖學用了電子顯微鏡,身體裏大大細細的結構也看得清楚,事實就是,到今日未找到經絡和穴位的具體解剖結構,亦即未有證明它們是客觀存在。
希 望讀者分清楚,我並不是說針灸和經絡穴位這觀念「無」臨牀用處,有用或無用需待臨牀測試,一些治療效果已經被證實了,但身體裏有無一個結構和組織,叫做穴 位和經絡呢?當然不能排除將來有更新的發現,但暫時是沒有的。有學者認為,身體的經絡系統,有如地圖上的經緯線(即是一種有實用價值的觀念),但若你嘗試 用剷子去挖它出來,便是瘋子一名。
在這理解下,西方學者對經絡的看法,多從已知的神經系統、血管和淋巴系統來解釋。有人指出,十二經脈與外 周的神經關係密切,如手太陰肺經循行線與肌皮神經的外側束Anterior Branch of Musculo-Cutaneous Nerve相近,手少陰心經與尺神神經Ulnar Nerve,手厥陰心包經與正中神經Median Nerve對稱等,甚至背部膀胱經的內側循行亦與交感神經干Sympathetic Nerve在體表的投影十分接近。另有學者指出,經脈循行路線與血管和淋巴系統的路線有多疊之處,尤其在手腳位置。
壓痛點
穴 位中除了十四條正經上的穴位,稱為「經穴」,另外有「奇穴」(或經外奇穴),是指有一定名稱及明確位置的穴位,但不在十四條正經上。還有所謂的「阿是 穴」,又稱「天應穴」,「不定穴」等,「阿是」之名出自唐代孫思邈《千金方》,意思是「這裡痛呀」,它們無固定位置名稱,是當醫師以手指壓著那位置時,病 人有疼痛感覺,作為針灸施術穴位。
有外國學者研究,認為近年流行的壓痛治療法(Trigger Point Therapy)中的壓痛點,有七成與中醫的穴位對稱.故相信中醫穴位的實質便是壓痛點,只不過是加上了陰陽五行的哲學,和用壓痛點治療內臟痛而已。
所有這些理論是合理的,因為神經系統、血管和淋巴系統已經能解釋中醫所理解的穴位經絡功能,即是聯絡臟腑、溝通肢竅和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至於中醫穴位的實質便是壓痛點,也與其理論的源頭(即古人自我按按來止痛)同一道理。
http://chi-med.blogspot.com/
2010年8月31日 星期二
2010年8月17日 星期二
2009-08-07 針灸和經絡學說
現希望用簡單的文字向讀者介紹中醫的針灸和經絡學說。
中醫治療時,除了用藥外,針灸佔極重要地位。用那些穴位、如何落針、用甚麼手法,背後的理論便是經絡學說。這學說是研究人體的經絡系統,包括生理作用、病理變化及與內臟的關係。西方醫學與中醫的交流上,針灸佔了很重要地位,對針灸經絡的科研比起草藥更多更早。
現 時在歐美等地也有很多針灸師、香港的物理治療師亦常用針灸,他們使用的是「現代針灸」,診斷、選穴位和所治療的病,多數為各類痛證,與「傳統中醫針灸」不 同。「傳統中醫針灸」是用傳統中醫的陰陽、五行等理論來診斷,選用穴位,而且加上補和瀉之手法,除治療痛證外,更治理五臟六腑的病。
經絡是什麼 ?《靈樞.經脈》提到「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又如《醫學入門.運氣》講「醫者不明經絡,猶人夜行無燭。」可見傳統中醫對經絡的重視。
皮肉筋骨結成一體
經 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絡這名詞的出現較「脈」為晚,經絡是對脈的進一步認識和分析。經,有路徑之意,為直行的主幹;絡,有網絡之意,是經脈分出的細 支,較經脈細小、縱橫交錯、遍布於全身的系統。經脈和絡脈,使內部的五臟六腑,與外部的皮、肉、筋、骨和四肢百骸相互溝通,結成一體。
經絡 由經脈和絡脈組成,其中經脈包括了十二經脈(亦稱為正經),和奇經八脈。附屬於十二經脈的有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絡脈包括十五別絡,和再細分, 難以計數的浮絡和孫絡。因受古代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經絡也分陰陽,循行在肢體內側及胸腹部者屬陰經,循行於肢體外側及腰背部(太陽曬到的位置)屬陽經。
陰經陽經各六條,而每條有其聯繫的臟腑,陰經連內臟,陽經連六腑,左右對稱。而奇經共有八條,奇是指奇異,零餘,意思是指這八條經脈作用不同於十二條正經。奇經雖分陰陽,但與個別內臟無直接聯繫。
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分出的較大分支,是正經別行深入體腔裏的支脈。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濡養筋肉骨節的體係,是附屬於十二經脈的筋膜系統。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散布之所在。
別絡也是經脈較大的分支,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分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總計十五條,稱為十五絡脈,分別以其發出處的命名。浮絡是循行於人體淺表部位,如皮膚表面,而常浮現的絡脈,孫 絡則是再細分,數不盡的絡脈。
讀 來像很複雜,但只要想像經絡好像香港的地鐵系統,只是多幾條路綫而已。地鐵有東鐵和西鐵,也有港島線和觀塘線及荃灣線,是主要的幹線,但不同的大站有分 支,如馬鞍山線、輕鐵等,是比較短的分支,某些站是大站,有連接的小巴巴士總站去接人。同樣,經絡系統中的穴位,有些重要的,有些多功能的,也有較少被用 到的,經脈、絡脈、浮絡和孫 絡也是主要和輔助幹線之分。
聯絡臟腑溝通肢竅
經 絡又有何生理功能,有何重要性,以致在《靈樞.經別》中提到「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 也。」?第一是聯絡臟腑,溝通肢竅。《靈樞.海論》提出「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及肉筋骨等組織 器官,便是依靠經絡系統來互通訊息,使彼此得到協調和統一,而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另一個重要功能,是如《靈樞.本藏》指出「經脈者,所以 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即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能將營養物質輸布全身各組織,發揮其如《靈樞.脈度》所指「內溉臟腑,外濡腠 理」,維持機體的生命。因經絡能「行氣血而營陰陽」,故衛氣也能隨絡脈而散在全身,發揮其抗御外邪,保衛身體的作用。
http://chi-med.blogspot.com/
中醫治療時,除了用藥外,針灸佔極重要地位。用那些穴位、如何落針、用甚麼手法,背後的理論便是經絡學說。這學說是研究人體的經絡系統,包括生理作用、病理變化及與內臟的關係。西方醫學與中醫的交流上,針灸佔了很重要地位,對針灸經絡的科研比起草藥更多更早。
現 時在歐美等地也有很多針灸師、香港的物理治療師亦常用針灸,他們使用的是「現代針灸」,診斷、選穴位和所治療的病,多數為各類痛證,與「傳統中醫針灸」不 同。「傳統中醫針灸」是用傳統中醫的陰陽、五行等理論來診斷,選用穴位,而且加上補和瀉之手法,除治療痛證外,更治理五臟六腑的病。
經絡是什麼 ?《靈樞.經脈》提到「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又如《醫學入門.運氣》講「醫者不明經絡,猶人夜行無燭。」可見傳統中醫對經絡的重視。
皮肉筋骨結成一體
經 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絡這名詞的出現較「脈」為晚,經絡是對脈的進一步認識和分析。經,有路徑之意,為直行的主幹;絡,有網絡之意,是經脈分出的細 支,較經脈細小、縱橫交錯、遍布於全身的系統。經脈和絡脈,使內部的五臟六腑,與外部的皮、肉、筋、骨和四肢百骸相互溝通,結成一體。
經絡 由經脈和絡脈組成,其中經脈包括了十二經脈(亦稱為正經),和奇經八脈。附屬於十二經脈的有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絡脈包括十五別絡,和再細分, 難以計數的浮絡和孫絡。因受古代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經絡也分陰陽,循行在肢體內側及胸腹部者屬陰經,循行於肢體外側及腰背部(太陽曬到的位置)屬陽經。
陰經陽經各六條,而每條有其聯繫的臟腑,陰經連內臟,陽經連六腑,左右對稱。而奇經共有八條,奇是指奇異,零餘,意思是指這八條經脈作用不同於十二條正經。奇經雖分陰陽,但與個別內臟無直接聯繫。
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分出的較大分支,是正經別行深入體腔裏的支脈。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濡養筋肉骨節的體係,是附屬於十二經脈的筋膜系統。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散布之所在。
別絡也是經脈較大的分支,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分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總計十五條,稱為十五絡脈,分別以其發出處的命名。浮絡是循行於人體淺表部位,如皮膚表面,而常浮現的絡脈,孫 絡則是再細分,數不盡的絡脈。
讀 來像很複雜,但只要想像經絡好像香港的地鐵系統,只是多幾條路綫而已。地鐵有東鐵和西鐵,也有港島線和觀塘線及荃灣線,是主要的幹線,但不同的大站有分 支,如馬鞍山線、輕鐵等,是比較短的分支,某些站是大站,有連接的小巴巴士總站去接人。同樣,經絡系統中的穴位,有些重要的,有些多功能的,也有較少被用 到的,經脈、絡脈、浮絡和孫 絡也是主要和輔助幹線之分。
聯絡臟腑溝通肢竅
經 絡又有何生理功能,有何重要性,以致在《靈樞.經別》中提到「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 也。」?第一是聯絡臟腑,溝通肢竅。《靈樞.海論》提出「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及肉筋骨等組織 器官,便是依靠經絡系統來互通訊息,使彼此得到協調和統一,而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另一個重要功能,是如《靈樞.本藏》指出「經脈者,所以 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即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能將營養物質輸布全身各組織,發揮其如《靈樞.脈度》所指「內溉臟腑,外濡腠 理」,維持機體的生命。因經絡能「行氣血而營陰陽」,故衛氣也能隨絡脈而散在全身,發揮其抗御外邪,保衛身體的作用。
http://chi-med.blogspot.com/
2010年8月3日 星期二
2009-07-31 針灸起源
當 我們跌倒或扭傷時,很自然會去摸摸按按,頭痛頸痛也會「撚撚揑揑」,古時醫療缺乏,人們可能更傾向自我治療,從經驗累積有些位置的治療效果明顯。之後加上 砭石的應用,這便是針灸和穴位的萌芽。另一個出現針刺治病理論的是古時的戰士,多受刀傷箭,但部分傷者發現身體某一處受傷後,另一處的老毛病或疼痛竟然減 輕,因而發現了針刺來治痛。
其他可能的理論包括針灸可能源自放血治病的做法。我國古代以及歐洲,都有在身體不同地方,放血治療不同症狀的經驗,慢慢積累並發展成為有療效針灸。其他學者認為,也許是當時普遍的紋身經驗,讓人們體驗針刺身體可得到的治療效果。
不 單止中國人,在公元前千五年埃及人也有近似十二條經線的描述,南非斑圖族人有抓劃身體來治病的傳統,愛斯基摩人也有類似針刺治病的做法,阿拉伯人用熱金屬 桿來灸耳治病等。隨著古時工藝的發展,針具亦從石針、骨針進化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等,到現時的不鏽鋼針。灸法的發展亦接近,生病時我們用暖水袋來 敷,以取得舒適的感覺,古人掌握了用火後,初以火烘,後發成樹枝施灸再到艾灸。
經絡學說
對於一些感覺特強的人,按中穴位後,有酸痹的感覺會向上和向下擴散到另一穴位,當這些穴位被串連起來,漸漸變成了穴位和經絡,再配合古人的陰陽、五行、內臟等哲學知識,而成了今日的經絡學說。
戰國時代開始逐漸成書的《內經》,包括《靈樞》和《素問》,是當時代的醫學巨著,當中講到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精神、氣血是現在中醫的基本理論的基礎。《靈樞》又稱《針經》,是當時針灸醫學的總結,對經絡腧穴理論、刺灸方法和治療法則有完整的表述。
漢代的《難經》、三國時期曹翕的《曹氏灸經》和《十二經明堂偃人圖》、西晉著明針灸家皇甫謐撰成《針灸甲乙經》一書,全面論述了臟腑經學說,確定了三百四十九個腧穴的位置、主治、操作、針灸方法等,是現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專書。
到 北宋的針灸醫家王惟一還設計了工具銅人模型,外刻經絡腧穴,內置臟腑,作為教學和考試之用。在金元時期,子午流注針法興起,這是一種很特別的時間醫學,理 論是《內經》中天人相應、氣血流注和候氣逢時觀念,根據一日之中十二經氣血盛衰開合的時間,取用相應的值時開穴,加上手法去補或瀉,來調理臟腑氣血,達到 治療效果。
明代楊繼洲是針灸名醫,世代從醫,他蒐集了歷代針灸文獻,結合實踐,以家傳《衛生針灸玄機秘要》為基礎,編成《針灸大成》十卷,主張「治法因乎人,不因乎數」,「變通隨乎症,不隨乎法」,體現了辯證治病思想,而這書被列入《四庫全書》。
傳出西方
到 清時初期,吳謙等撰《醫宗金鑒》,其中《刺灸心法要訣》是清朝太醫院醫學生必修內容。可惜清代後期,以「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為理由,禁止太醫院用 針灸治病,而民國時期政府更下令廢止中醫,但民間仍廣泛流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十分重視中醫學,更成立針灸療法實驗所,即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 的前身。
早在公元六世紀,針灸已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地,在十六世紀則經葡萄牙傳教士而傳到歐洲。最能令西方對針灸生興趣的事,反而是在 1971年7月下旬,一位叫占士羅斯頓(James Reston),屬紐約時報的記者的個人經驗和報道。因要報道中美建交,他跟從基辛格到北京去,但突然患上急性盲腸炎,在局部麻醉下,接受了盲腸切除手 術。手術後第二日晚上,他胃部脹痛,一位叫李春源的針灸醫師在他雙膝部和右肘部用了三針,加上肚上用灸條,結果二十分鐘後症狀全消。
在7月 26日,羅斯頓在紐約時報記載了這事,自此引起美國人對針灸的興趣。美國國立針灸學會開始向美國人介紹針灸,在1972年首間被認可的針灸止痛中心在加利 福尼亞大學成立。自此西方對針灸作了很多的研究,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了報告書,列舉了一些「疾病、症狀或病況」,針灸是被證明有臨床治 療效果的,日後向讀者再談。
http://chi-med.blogspot.com/
【列印文章】
其他可能的理論包括針灸可能源自放血治病的做法。我國古代以及歐洲,都有在身體不同地方,放血治療不同症狀的經驗,慢慢積累並發展成為有療效針灸。其他學者認為,也許是當時普遍的紋身經驗,讓人們體驗針刺身體可得到的治療效果。
不 單止中國人,在公元前千五年埃及人也有近似十二條經線的描述,南非斑圖族人有抓劃身體來治病的傳統,愛斯基摩人也有類似針刺治病的做法,阿拉伯人用熱金屬 桿來灸耳治病等。隨著古時工藝的發展,針具亦從石針、骨針進化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等,到現時的不鏽鋼針。灸法的發展亦接近,生病時我們用暖水袋來 敷,以取得舒適的感覺,古人掌握了用火後,初以火烘,後發成樹枝施灸再到艾灸。
經絡學說
對於一些感覺特強的人,按中穴位後,有酸痹的感覺會向上和向下擴散到另一穴位,當這些穴位被串連起來,漸漸變成了穴位和經絡,再配合古人的陰陽、五行、內臟等哲學知識,而成了今日的經絡學說。
戰國時代開始逐漸成書的《內經》,包括《靈樞》和《素問》,是當時代的醫學巨著,當中講到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精神、氣血是現在中醫的基本理論的基礎。《靈樞》又稱《針經》,是當時針灸醫學的總結,對經絡腧穴理論、刺灸方法和治療法則有完整的表述。
漢代的《難經》、三國時期曹翕的《曹氏灸經》和《十二經明堂偃人圖》、西晉著明針灸家皇甫謐撰成《針灸甲乙經》一書,全面論述了臟腑經學說,確定了三百四十九個腧穴的位置、主治、操作、針灸方法等,是現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專書。
到 北宋的針灸醫家王惟一還設計了工具銅人模型,外刻經絡腧穴,內置臟腑,作為教學和考試之用。在金元時期,子午流注針法興起,這是一種很特別的時間醫學,理 論是《內經》中天人相應、氣血流注和候氣逢時觀念,根據一日之中十二經氣血盛衰開合的時間,取用相應的值時開穴,加上手法去補或瀉,來調理臟腑氣血,達到 治療效果。
明代楊繼洲是針灸名醫,世代從醫,他蒐集了歷代針灸文獻,結合實踐,以家傳《衛生針灸玄機秘要》為基礎,編成《針灸大成》十卷,主張「治法因乎人,不因乎數」,「變通隨乎症,不隨乎法」,體現了辯證治病思想,而這書被列入《四庫全書》。
傳出西方
到 清時初期,吳謙等撰《醫宗金鑒》,其中《刺灸心法要訣》是清朝太醫院醫學生必修內容。可惜清代後期,以「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為理由,禁止太醫院用 針灸治病,而民國時期政府更下令廢止中醫,但民間仍廣泛流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十分重視中醫學,更成立針灸療法實驗所,即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 的前身。
早在公元六世紀,針灸已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地,在十六世紀則經葡萄牙傳教士而傳到歐洲。最能令西方對針灸生興趣的事,反而是在 1971年7月下旬,一位叫占士羅斯頓(James Reston),屬紐約時報的記者的個人經驗和報道。因要報道中美建交,他跟從基辛格到北京去,但突然患上急性盲腸炎,在局部麻醉下,接受了盲腸切除手 術。手術後第二日晚上,他胃部脹痛,一位叫李春源的針灸醫師在他雙膝部和右肘部用了三針,加上肚上用灸條,結果二十分鐘後症狀全消。
在7月 26日,羅斯頓在紐約時報記載了這事,自此引起美國人對針灸的興趣。美國國立針灸學會開始向美國人介紹針灸,在1972年首間被認可的針灸止痛中心在加利 福尼亞大學成立。自此西方對針灸作了很多的研究,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了報告書,列舉了一些「疾病、症狀或病況」,針灸是被證明有臨床治 療效果的,日後向讀者再談。
http://chi-med.blogspot.com/
【列印文章】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