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2009-01-16 肝如將軍

心 臟是皇帝,肺是宰相,再下面的是將軍,而中醫認為肝在人體中的地位有如將軍。《素問.靈蘭秘典論》形容:「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為何中醫有這觀 念?因肝又被稱為「剛臟」,「剛」是剛強躁急,肝有剛強之性,勇猛頑強,有抵抗病邪的作用,另也有發揮智慧,考慮對策,故把肝比擬為統帥軍隊安內禦外的大 將軍,也說明了肝臟的重要性。
肝的部位形態。《醫學入門》指出:「肝之繫者,自膈下着右脅肋上,實膈入肺中與膈膜相連也。」《難經.四十二 難》:「肝重二斤四両,……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膽在肝之短葉間。」與現代解剖學的描述基本一致。肝的主要功能是:主藏血和主疏泄。肝在體合筋, 其華在爪;在竅為目;在志為怒;在液為淚。
肝藏血,包括肝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和防止出血三個作用。肝有「血之府庫」之稱,因肝可以貯存一 定分量的血液,需要時肝便能調節全身血的流量。身體情緒處於安靜休息狀態時,機體各部分需要的血量相對不多,部分血液回流入肝並貯藏起來。而若機體需要血 量增加,例如劇烈運動、情緒激動時,肝則把後備的血液輸送回血循環系統,就如銀行的存款,既可存入或隨時提取。《素問.五臟生成篇》說:「故人臥血歸於 肝。」而王冰注釋說:「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藏。」肝能收攝血液於血脈之中,使血不能溢出血管外的作用。因為肝藏血,故國人 喜飲豬肝湯,視為補益養血用,外國人也視肝為美食(如鵝肝)和營養食物(如魚肝油)。
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發泄、發散、升發。最早提到肝負責疏泄是元朝朱丹溪的《格致餘論.陽有餘陰不足論》:「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這裏是狹義的指男子排精的疏泄,但後世醫家加以發揮而成為肝的生理功能。這疏泄對人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對 氣機的影響:「氣機」即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而身體各臟腑,經絡和器官的活動,主靠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例如汽車有推進器、離合器、煞車掣等,各系統是否運作 正常,而之間是否配合得宜,行車是否「順暢」,要視乎每個系統是否有足夠的能量來推動,和這能量能否暢順的去到各系統。同樣人的「氣機」是否疏泄得宜,而 肝就是負責人體「氣機」的順暢。肝的「疏」可使全身的氣運行暢順而不停滯,肝的「泄」使氣能分散而不鬱結,故肝使一身的氣機疏通,暢達和升發。
肝 的疏泄對脾胃的影響:我們進食後消化,吸收養分和排出廢物,中醫概括為脾胃的升降能功,升是脾把水谷精微提升出來,而降是胃(和腸)把糟粕下降排出體外。 肝的疏泄正常使脾胃的升降之間得到協調。《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土(代表脾)得木(代表肝)而達(正常運作)。」相反,若肝疏泄失常,脾胃升降受到影 響,會出現腹痛、肚脹、喛氣、呃逆、惡心嘔吐,稱為「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之証。下周再談。

2009年12月21日 星期一

2009-01-09 肺的功能

中 醫理論很多,單單個肺就用了宰相和「華蓋」(即帝王出遊時頭頂把太陽傘,心臟是皇帝)。因氣道易受感染,便稱肺為「嬌藏」,即嬌嫩脆弱。現介紹「阿嬌」其 他功能。宣散衛氣:肺通過宣發,使衛氣能散發於全身,而衛氣的功能是護衛全身肌肉,皮毛,溫養臟腑,和調節皮毛汗腺開合等。
肺朝百脈,主治 節。《素問.經脈別論》說:「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朝」解作會聚,朝向,肺朝百脈是指全身的血都朝向,集中於肺, 經肺司呼吸後,進行清濁之交換,再將有清氣的血液通過百脈送到全身。當全身血液集中於肺,可視為肅降,向內的過程,之後血液離開肺而向外四散,可視為肺的 宣發。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動力,肺有協助的功能。
主治節。《素問.靈蘭秘典論》提到「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傅」即輔佐,協助,「治 節」即治理調節。肺又如何如宰相般助心(皇帝)來治理,調節全身?方法是肺主氣,司呼吸,從而調理全身各臟腑的「氣機」(即各臟腑本身氣的運行,如升, 降,出,入),肺又助心來推動血液循環(朝百脈)和協助全身水液代謝(通調水道),故「肺主治節」是對肺各生理功能的重複描述可以刪去。
其志為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在臟為肺……在志為憂。」而肺主氣,故悲憂易傷及肺。在液為涕。《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藏化液……肺為涕。」鼻涕是肺的津液所化成,來滋潤鼻竅,維持嗅覺和清潔功能。在竅為鼻:即鼻是肺氣出入的通道。
在 體合皮,其華在毛。《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肺主皮毛」。肺的宣發作用,使水谷精徵傳到皮毛,使皮膚滋潤,毫毛光澤。皮毛得到衛氣和津液,才能發揮抵禦 外邪功能。全身的汗孔(毛孔、汗腺,中醫稱氣門、玄府、鬼門)的開合,由肺所宣發的衛氣主司,汗液的源頭也因肺通調水道而成。《素問.痹論》:「皮痹不 已,復感於邪,內合於肺。」可知皮膚與肺的關連。
從現代科學來看,中醫對肺的認識也很正確。肺的功用便是呼吸,負責氣體交換,中醫用「乃清 濁之交運」,以科學用語「氧氣(Oxygen)」便是清氣,「碳氣(Carbon dioxide)」便是濁氣,「氣體交換(Gas exchange)」便是交運。「諸氣者,皆屬於肺」,因沒有肺提供的(氧)氣,全身各器官便沒有(氧)氣來運作。肺為「嬌臟」,清肅的特性是正確的觀 察,人們打噴嚏、流鼻涕、咳嗽、有痰,便是「清肅」的表現。朝百脈可顯示中醫對血循環系統的了解,不過肺本身並沒推動血液流動的能力,那是心的功能。呼吸 的肺系會排出水,但肺本身沒有對水液調節的作用。雖然如《素問.舉痛論》說:「悲則氣消」,悲傷憂愁時人的確會「冇氣冇力」,但情緒反應是腦的功能,而不 是肺。毛孔汗水的排泄也是受神經系統所支配,與肺無直接關係。
肺為「嬌臟」,所以我們要小心保護,最重要的是不可吸煙,另外在空氣污濁的地方停留可免則免。若經常在空氣清新的地方做帶氧運動就更好了。否則,只靠補健食物如冬蟲草等亦無甚幫助。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2009-01-02 肺

古人將人體各內臟器官,以一個國家來作比喻,使學生能具體地了解臟腑之間的關係。在《素問.靈蘭秘典》,心是君主。皇帝,而肺是相傅,即宰相。
在 《醫貫.內經十二官.形景圖說》對肺的解剖描述是:「喉下為肺,兩葉白瑩,謂之華蓋,以覆諸臟,虛如蜂窠,下無透竅,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因為肺的位 置高於其他內臟,更覆蓋心臟,故稱為「華蓋」。「華」,華麗,「蓋」,護蓋,亦可解作帝王(即心臟)車駕的傘形頂蓋。 肺的形態是「虛如蜂窠」,「得水而浮」(《難經.三十三難》),說明肺的質地疏鬆和有氣藏於當中。 我們常用呼吸來形容肺的功能,便是出於這「吸之則滿,呼之則虛」。
肺的主理功能是:主氣,司呼吸;通調水道;宣散衞氣;朝百脈,主治節。肺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於鼻,在志為悲,在液為涕。
心 的運行方法是心臟收縮與放鬆,一「下」一「下」地泵血,從而產生心主血脈的功能。 同樣,肺的運行方法稱為「宣」和「降」。 「宣」是解作宣發,上升,四散,發散,「降」是肅降,向下,向內,清肅和通降。 宣發與肅降是肺運行的正常方式,既相反亦相成,沒有正常的宣發,則沒有正常的肅降,如此類推。心臟的收縮放鬆推動血的循環不息,肺的宣發肅降則使肺能負責 全身的氣,司呼吸,通調水道等功能。
因為肺系(包括鼻、咽喉等)的病最常見,易被外邪(致病源)所侵犯,故肺又稱為「嬌藏」,「嬌」者,細嫩,脆弱。 幸好肺另一個生理特點是「清肅」,即清潔、肅清,指肺本身有能力去清潔呼吸道和肺中異物,使氣道潔淨和暢通。
肺 主氣,司呼吸,《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肺者,氣之本」,意思是肺是五臟中與氣的關係最密切,是人體氣的主要來源。當肺吸入清新的空氣,在體內與脾胃運 化而成的水穀精氣結合,便產生「宗氣」,而宗氣有促進全身各臟腑正常運作的功能。 另外,肺通過宣發和肅降,使各腑臟的 「氣機」有調節作用。肺為何能主氣呢?是因為肺「司呼吸」,即人體與自然界之間的氣體交換。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天氣通於肺」,《醫貫.內經十二 官.形景說》指出:肺「乃清濁之交運」,中醫很清楚知道因為肺的宣發(即呼氣)和肅降(吸氣)運作,使外界清新的空氣,能進入肺與體內渾濁之氣交換,人才 能生存。肺的宣發肅降正常,即氣道暢通,呼吸均勻自如。
通調水道:即肺有疏通,調節身體水液運行和排泄的通道,協助調節和維持水液代謝平衡 的作用。方法也是通過肺宣發和肅降的機制。通過宣發,使水液和水穀精微向外,向上輸布致全身,外達皮毛,和負責「腠理」的開合(腠理是指皮膚和肌肉間的間 隙,排泄出汗的途徑),調節汗液排泄,而肺的肅降,使水液向下,向內輸送,成為尿液的源頭,經腎和膀胱而排尿。故有「肺主行水」的講法。下周再談肺的其他功能。

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

2008-12-19 對心的誤解

「心 在志為喜」:外界環境因素,當然會引起情緒反應,例如喜、怒、憂、思、恐,稱為五志,而心臟則負責「喜」。開心快樂對心主血脈有好處,但過分的喜樂反過來 亦會傷及心。心負責快樂的情緒,若這功能過於亢進,則使人喜笑不止,若這功能不足,則使人易於悲傷,如《素問.調經論》說:「神有餘則笑不止,神不足則 悲。」最後,因為心為神明之主,任何五志過極,也會傷及心神,故《靈樞.邪氣藏腑病形》說「愁憂恐懼則傷心。」
從西醫角度來看,心主要功能是個「泵」,並沒有任何與情志有關的內在功能。當然,各樣情緒變化可波及心,使心跳、血壓和胸部的肌肉有不同的感覺,例如緊張心跳快及大力,開心胸口舒暢,但把「喜」與心的功能連結是美麗的推斷,與現代科學不合。
「心 在液為汗」:心與汗關係密切。《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提到「心主血,汗乃血之液也。」身體血液充足,才能氣血正常運行,有足夠水分才有汗出。我們受驚時心跳 加快,出身冷汗,也使世人聯想到心與汗的關係,如《素問.經脈別論》說,「驚而奪精,汗出於心」。不過,現代醫學知道,緊張時的心跳與出汗,均是因神經系 統控制,心與汗並沒直接的關連。
「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意思是心與全身脈(血管)相連,華是光彩之意,「其華在面」即當心的主血脈功能 正常(即泵血有力,血量充足,血流暢順),人的面色便紅潤有光澤,反之,心有病、血壓低或貧血,自然面色蒼白無華。這是正確的觀察,面色有紅潤光澤當然要 有正常的心和充足的血,但面色無華則不一定是心臟有病變,例如任何原因的貧血也會面色蒼白,或因痛楚而導致體表血管收縮,但與心臟無關。曾追隨過一些中 醫,就是基於「其華在面」,凡見到面色較為蒼白,便有理無理診斷為心血虛,實有些以偏蓋全。
「心在竅為舌」: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提 到的「心主舌……在竅為舌」,即心正常才能有舌的正常功能,如味覺和正常表達語言能力。如《靈樞.脈度》說:「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相反, 心有疾病也影響到舌的形態,如《外台秘要》說:「舌主心,臟熱即應舌生瘡裂破」,和表達神明能力異常,則有舌強(言語不清),舌卷(舌體卷縮,不能伸出) 等病。所以《望診遵經》教導「舌者心之外候也,是以望舌,而可測其臟腑經絡寒熱虛實也。」雖然這理論的邏輯性很合理,但現代醫學知道舌頭的活動和味覺,與 腦神經有關,與心並沒有直接關聯。
在「臟象」學說裏(即是從身體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現象,去估計和推理內臟的功能),心的功能除了心、血、 脈外,還有主宰精神意識思維,看面色及舌,便可知道心的情況,但實情是把腦、骨髓造血功能包含當中。在缺乏解剖和現代科學的時代,中醫學對心的了解可說是 了不起,但有些觀念是時候更新了。

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2008-12-12 談「心」

五臟之中,心被看成最重要。在《素問.靈蘭秘典論》稱心為「君主之官」,即心是皇帝君主,其他如肺是宰相,肝做諫議之職等。
對 於心的部位與形態,中醫的描述很清楚,《靈樞.脹論》說:「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膻中」即人體兩乳之間。《素問.平人氣象論》提到「虛裏,貫鬲絡 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虛裏」是心尖搏動部位,中醫即很重視這「虛裏」,稱之為「脈宗氣也」,即心脈搏的源頭。
西醫亦十分着重這心尖搏動的位置,做醫學生檢查心臟時,若不很「扮嘢」地摸清楚這Apex Beat,必然「肥佬」,因為這「虛裏」的位置和跳動力量有異,代表了心臟發大或其他病變。
心臟的形態被形容為倒垂未開的蓮蕊,它的主要功能有二:心主血脈,心藏神,其他理論包括心開竅於舌;在體合脈;其華在通;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心與小腸相為表裏。
在 《素問.痿論》中說到「心主身之血脈」,便是這理論的典故,包括心主血和心主脈。血,即血液,心主血,一是推動血液的循環,二是參與血液的生成,《侶山堂 類辯》說,「血乃中焦之汁,流溢於中以為精,奉心化赤而成血」,即心參與造成鮮紅色的血。脈,《類經》說:「脈者,非氣非血,所以通乎氣血者也」。脈是身 體氣和血的通道,心主血脈的意思是心與脈管相連,形成一個密閉的系統,而血在心與脈管中運行,是靠心臟的跳動,使血能發揮營養和滋潤的作用。雖然中醫的解 剖學比較落後,未能分出動脈和靜脈,但大致上也認識到心是負責「泵」血的功能,與西醫理解一致,不過事實上心與血的生成沒有關係,使血成鮮紅色的是肺。
在《靈樞.大惑論》說到「心者,神之舍也」。《素問.宣明王氣篇》:「心藏神」,兩者意思相近。
「神」 廣義上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狹義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故心藏神,是指出心具有主宰人體五臟六腑,形體官竅的一切生理活動和精神意 識、思維活動的功能。為何中醫相信心藏神呢?可能是基於觀察到心若有病,例如心臟病,整個人立刻有問題,包括精神意識減弱、暈倒,又或者緊張激動時,心胸 便有壓迫感,心跳也隨即加快,故推論心是收藏着「神明」。
明代以前「心藏神」是被接受的金科玉律,但在明清以後,開始有人提出異議,如李梴 在《醫學入門.心》提到有「血肉的心」和「神明之心」之分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辛夷》中提出「腦為元神之府」。清代名醫汪昂、王清任亦認同神藏於腦看 法。可惜,限於當時的客觀條件,神藏於腦只是一個觀念,而「心藏神」是祖宗教落,沒有被正式推翻,而時至今日中醫教科書仍是在教「心藏神」這觀念,是否有 點過時呢?從現代科學來看,人的精神情緒當然是腦的功能,「心藏神」這個合理的推論,其實只是個美麗的誤會。不過近年有一個有趣的課題,話說有一些人在經 歷了換心臟手術後,生還者有明顯性格上的改變,而且是與捐心臟者的性格接近,例如文靜的變成喜歡刺激活動,食物喜好,對藝術的興趣,皆與捐心者近似,故有 學者提出了人體細胞有記憶的理論(Cellular memory)。
不過,這是真是假還未有定論,起碼主流的科學並不接納。若果有一日被證明是真的,便真是「心藏神」了。下周再談心。